塑造学生文化品格:词汇教学、文本解读及思维习惯

2019-09-11 09:51陆叶
魅力中国 2019年27期
关键词:品格词汇英语教学

陆叶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南市中学,浙江 平湖 314215)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年9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再次提到了“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大要素,既形成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塑造文化品格,发展学习能力。程晓堂教授把其中的“文化品格”解释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重语言知识,忽视文化的渗透和文化品格的培养

文化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然而,我们的英语教学过多的关注语言知识的学习,考试考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只需背与考试有关的词汇,做与考试有关的习题,而缺少文化的渗透和学生文化品格的塑造,所以一旦在实际交往时,学生就会闹出各种笑话或犯错误。学生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准确、得体地应用语言,所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要达到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表情达意,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偏说教和灌输,缺乏文化的感悟和体验

传统的英语课堂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看成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说教多,灌输多,一堂课,老师一张嘴,学生一支笔。反复的说教和灌输只会给教学增加强制色彩,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显然,英语教学的文化浸润不是靠说教,更不是靠灌输,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感悟和体验语言及运用语言,拓宽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渠道。如果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就调动不起学习的兴趣,激发不起学习的愿望。

(三)欠缺文化品格的素材挖掘

美国语言学家Sapir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忽略课本素材的文化挖掘,如单词、词组、句型结构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或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属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语言素材中有利于塑造学生文化品格的内容,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加强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构建文化意识体系。

二、理论及策略的提出

我们需要改变对于英语教育价值的认识:交流并不是语言的全部功能,教外语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工具,而是让他们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心智(龚亚夫)。究竟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笔者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实施路径:词汇教学,渗透文化;文本解读,拓展文化;思维习惯,感悟文化。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实施路径

(一)词汇教学,渗透文化

语言中词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相当大,而这些信息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一些特有的词汇表现出来的。另外,在词汇中的习语,如谚语、俗语、格言、警句等,都是经过长期使用固定下来并传播开来的,蕴含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洞察英语词汇中的文化信息,比较相同词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意义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英语词汇,塑造文化品格。如NSE七上Module 6 A trip to the zoo 涉及很多动物的词汇,而与动物有关的习语也相当多,以 “dog”为例:rain cats and dogs(下倾盆大雨),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 Let sleeping dog lie.(勿惹是生非) You’re a lucky dog.(你是幸运儿)。

单纯的词汇教学,本身是很枯燥的,乏味的。教师适当地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背后的知识,既让英语课堂趣味盎然,生动有趣,学生兴趣高涨,热情参与,同时又能更好地理解词汇,了解文化的差异。

(二)文本解读,拓展文化

1.体验生活情景

你关注什么,什么就会“枝繁叶茂”;文本无言,只要用心倾听,就能捕捉到它的声音;有温度,有情感的课堂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新课程强调英语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鼓励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在英语教学过 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生活内容中,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创造性地设计一些真实而有趣的情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英语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如NSE九下Module 6 Eating together Unit2 Knives and forks are used for most western food.在导入环节笔者作了这样一系列的设问,最后一个是:What about the spoon and the others? Do you know any table manners? 现在的学生吃西餐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这种基本的西餐文化已经满足不了现在或将来生活的需求,因为在正式场合中餐具的摆放是很有讲究的,学生对此也兴趣浓厚。笔者呈现了一张西餐餐具的摆放图,让学生感受西餐文化。

实际生活中我们在吃西餐,特别是自助餐时,会碰到的这样的困惑,怎么样让服务员知道我还没吃完?怎么是用餐完毕等等?笔者就有了这样的思考:如果有条件,老师可以尝试给每组同学提供一副刀叉和一个盆子,两位同学一组,或借用一次性的餐具,刀叉,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演示,真实的去感受西方餐桌文化,去体验西方的餐桌礼仪。演示图片如下:

创设这样真实的情境,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且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英语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2.补充教材内容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依据教材实施教学的同时,还要关注并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度。根据教材内容,有时需要适当地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具备应有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如NSE七上Module 9 People and places Unit1中Betty和同学在长城郊游,Betty的妈妈正好打来电话,并表示很喜欢中国的长城,希望Betty能寄一些长城的照片给她。由此可见,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深受外国朋友的喜欢。笔者认为此时适当的融入对长城的介绍和补充,通过图片和文字的说明,让学生感受长城的壮观和雄伟,古人的智慧和建造长城的艰辛,培养民族自豪感。背景知识介绍如下: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s called the “Ten thousand Ii Great Wall” in Chinese.It has a history of over twenty centuries.In fact,it’s more than 6,000 kilometers long.It was very difficult to build such a wall in the ancient days without any modern machines.All the work was done by hand.Thousands of men died and were buried under the wall they built.The Great Wall was made not only of stone and earth,but of the flesh and blood of millions of men.

Today the Great Wall has become a place of interest not only to the Chinese but to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Many of them have come to know the famous Chinese saying: “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一边介绍长城的背景知识一边呈现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化,并传承文化。最后把”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谚语板书,与学生同勉。

适当地补充教材内容,增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既锻炼了语言交际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

3.关注文化异同

外语教学的人文性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异国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在于传承本民族文化。无论是中国节日还是西方节日,他们的起源与发展都涉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鲁子问、王笃勤,2006)。节日都拥有自身社会和文化的主题,学生在感受节日气氛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能够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现,如孝心、团圆、祈福等。如NSE七上Module 10 Spring Festival本模块以介绍我国的春节为主,从春节前的准备过程到春节的庆祝方式,以及各地的饮食,风俗习惯等作了具体介绍。笔者作了如下的尝试: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Can you sa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iscuss in groups and fill in the blanks.

从节前准备,装饰,食物,礼物,传统习俗这五个方面进行小组讨论,再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最后全班总结。这样,对比中国的春节,再了解英语国家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和习俗等,让学生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增进国际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就好似浸泡在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长河中,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其他民族是如何认识世界的,是如何思考的,是如何生活的。(程晓堂)

(三)思维习惯,感悟文化

1.问候——形成文化

每天上课前师生之间都会有这样的对话。

Teacher: Good morning,class.

Students: Good morning,Miss Lu.

提到老师,学生们想到的就是“teacher”,“teacher”一词在英语词汇中只是一种职业的名称,不表示称谓,一般都是用“Mr,Ms,Miss”来称呼老师。这也是一种文化观念,文化观念是指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与人本身的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与信念。因此,在语言学习中要关注并理清风俗习惯,才能重塑思维方式,形成文化观念和文化品格。

2.表演——感受文化

国内航班的飞行安全视频基本上都千篇一律,然而新西兰航空公司请来了“霍比特人”拍摄飞行安全片,让人身临其境,眼前一亮,电影中的主要演员以影片中的装扮作为讲解员出现在视频中。视频将安全须知以更生动的方式,更贴近生活的方式一一讲解和演示。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也能有这样贴近生活的文化创意,那我们的课堂会更饶有兴味。NSE七上在新授open your book,close your book时笔者拓展open the door,close the door。为了让学生感悟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笔者设计了以下的情景表演。

T1: Who can open the door for us? 学生纷纷举手,窃窃私语,小菜一碟。

T2:Who can open the door and close the door like a gentleman? Remember to do it like a gentleman.有位同学有所领悟,开了门之后稍等片刻再关上门。

随后,笔者亲自演示First,open the door.Next,turn your head.Then,hold the door and wait for a second.Finally,close the door.

学生们恍然大悟,都争着要做gentleman。最后分组情景表演,在表演中感受,在表演中升华,教室里充满着欢声笑语。

结束语

许国璋先生有这样一段话“我教语言,从来不是以教会几句英语或是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要教怎样做人,是英语教育: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利用好教材并有效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关注文本解读,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堂教学,把语言教学融入文化,把文化渗透语言,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品格词汇英语教学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词汇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