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梅
摘要:教师的引导水平和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视,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在什么时候巡视?怎么巡视才更有效?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关注学生 课堂巡视 有效性
教师的引导水平和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视,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发挥教师巡视的有效性呢?
一、因时利导,“望闻问切”
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巩固自学成果时,都是教师巡视的最佳时机。“望、闻、问、切”是我在巡视时常用的几种方法。
“望”,就是首先扫视教室,关注那些正在发愣、眉头紧锁、满脸茫然的学生,及时走近他们给以指导。“闻”,学生大声读书、自言自语,或者小组合作密切交流时,我会轻轻地走近他们,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如在初读《朱德的扁担》一课时,一些孩子对多音字“没”和“倒”等字音把握不准确,我便及时进行个别点拨。“问”,巡视中通过问来及早发现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提醒他们没有关注到的重点内容,引导他们学会更多的读写方法等。“切”,在巡视的基础上对个人自学任务的安排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或对本堂课教学方法的准确与否进行判断。
如在学习《菩萨兵》这篇课文时,文中讲到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针对他们到底吃了哪些苦头,我在巡视时通过对一些学生的提问,发现多数学生都没有具体的感受,所以才会导致他们对“藏族同胞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这句话的理解不够透彻。于是,我便在后面的教学中予以关注。
二、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
刚开始,我的巡视是零散的、随意的,总是习惯性地关注几个小组。结果发现,小组之间的差异显现出来了,关注少的小组自学、合作能力都明显较差。后来我加强了巡视的计划性,有目的地分组巡视。
1.在课前列出巡視计划
我们班目前有63名学生,分 6个组。在备课时,我就会标出本堂课要关注的小组序号,每节课的巡视,我都会关注不同的小组,如本堂课观察了第1组和第10组,下节课我就会关注第5组和第14组等。这样一周下来,全班每个学生就都有机会和老师“亲密接触”了。
2.确定观察对象,有目的地巡视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还会关注不同的学生,有目的地巡视。如对优等生,我会观察他对关键词句的把握是否深入,是否提出了具有思考性的问题等。对中等生,会查看他们对重点词句理解是否准确,朗读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否把握到位等。而对于潜能生,则是巡视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3.发挥“小先生”作用,帮助老师巡视
我在多次的课堂巡视中,总能发现有些孩子他们一脸茫然,不知道要干什么,小组讨论时,也不配合,导致组内交流任务不能完成。针对这部分孩子,我充分发挥 “小先生”的作用。从四个大组中挑选出四位能力较强的“小先生”,在课堂上帮助老师巡视,巡视的结果可以当堂反馈,也可以课后交流、帮助。在此过程中,“小先生”既帮助了能力较弱的同学,又让自己的能力逐渐提高。同时,比起老师的“一言堂”,学生们更乐意从同伴那里得到建议和学习方法,互助互学,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了。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如能更多地关注潜能生,那么他们就会更喜欢你,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三、依据学段目标,确定巡视重点
进入四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段目标的不同,巡视的关注点也应不同。小学低段,关注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我在一年级巡视时发现,学生的倾听习惯很差,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写作业拖拉散漫,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说话声音过大,有的学生胆小不敢说,还有的孩子只顾两人自己交流,根本不听同组同学的发言等。通过仔细观察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我发现有个别小组的合作很有秩序,一人读书,其他三个人都能用手指着书上的字非常专注地听读,还能互相指出问题,于是,我就特意请这个组的小组的同学在全班介绍经验。学生就在这样不断地观察模仿中,学会了如何专注听读,有序参与,互相配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到了小学中段,重点关注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在上《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围绕读准读通课文、画词解词等个人自学任务,我巡视的重点是关注学生课文是否读准读通、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否准确以及学生产生的疑问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法总结和指导。
学会正确评价,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很重要的能力。课堂上,我经常会让孩子们进行自评或组内互评。我巡视时发现,大部分小组在初读检查时,都只会说:“他读得不好!”“他读得很好!”评价的指向性不强。于是,我在点评时针对这个问题给出具体示范,如 “他的某个字读得不准,应该读什么音”或“他读得不够通顺,哪个字丢了或多了”等。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评价能力逐渐提高了。
四、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点拨,务求落实重点
1.由圈点勾画关注学生自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落实自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
如教学《三袋麦子》这一课时,我结合“抓住关键词句认识三种小动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自学重点,安排了“这个小动物是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的?用‘.’标出关键词句”这一任务,而我在巡视时发现有较多的孩子对什么叫关键词句不清楚,一脸茫然,自学效果不明显。于是我果断暂停了自学任务,将自学任务更改为“圈画出表示这种小动物的动作、想法或说的话的句子”。对自学任务的及时调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课堂之所以生动,就在于生成,如能及时调整,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重点教,课堂会变得更精彩。
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自学第3自然段时,在“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中的“只”字下面标上问号,并提出疑问:这个“只”字可不可以省去?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在全班交流环节,提出这个问题让大家进行了探讨。在思维碰撞中,学生们觉得儿子这么小就懂得关心、付出,所有这里的“只”字不可以去掉。体会关键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在讨论中他们的理解更深刻了。
3.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如组员是否都发言、发言是否有序、是否有评价等,对于点拨环节的有效性指导很重要。
在《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中,小组内分段检查读课文时,我发现不少组员将文中的“您”读成“你”。“您”是本课生字,为此我在点拨环节中重点对比“您”与“你”的区别,从字音、字形、用法上比较,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一生字。还有的小组提出文中“咯咯,咯咯,咯咯……”应该读得慢一点,轻一点。学生不仅关注了字句的准确通顺,还能从有感情角度进行评价交流,这正是小组合作能力提高的表现,我在点拨总结时给予鼓励。
加强课堂巡视,让我们得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想法与做法,进而改进我们的教学,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