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怡
摘要:新高考下的课堂应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为目的。为改变传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单向灌输模式,需要有一种能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模式,因此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究意义重大。本文从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出发,诠释该模式在教学中的意义,进一步提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时可与导学案结合,利用多媒体与生活例子多样化呈现问题情境,循循善诱,为学生解决问题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导学;教学意义;实施策略
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形成了“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模式,学生被动地学习,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配角,思维得不到开阔的发展,课堂教学效果不够显著。因此,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势在必行,为让化学课堂教学更高效,高中化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究成为了一个热点。
一、问题导学模式的教學内涵
问题导学模式就是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将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让教师成为“引路人”,让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秘密的勇者”。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习与探索同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问题导学模式的教学意义
(一)有效激发学生求索知识的欲望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化学课堂,可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在《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一课,引入环节借助牙膏的广告,展示牙膏的成分,提出:为什么酸性的口腔环境容易引起脱钙?含氟牙膏的重要功效是防止龋齿,原理是什么?
提出的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有趣又带着疑问,能让学生想要找到真相。带着这样的欲望去学习,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加高效。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化学课堂,让学生学会针对课堂中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让学生获得信心、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如在《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一课中,情境导人时所提出的问题,可让学习自已通过所学的知识开展小组讨论,给出提示:牙齿表面的矿物质成分是羟基磷灰石,化学式为Cas(PO4);OH,而氟磷灰石【Cas(PO4)3F】比羟基磷灰石更难溶。
根据牙齿表面矿物质羟基磷灰石的化学式,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为什么酸性的口腔环境容易引起脱钙”——沉淀的溶解;也可以解决“含氟牙膏的重要功效是防止龋齿,其中的原理是什么”——沉淀的转化。
在公布正确答案前,可引导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推荐小组代表回答。让学生来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是对该节课内容的练习巩固。
三、问题导学在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一)问题导学模式结合导学案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盲目的预习效果是不明显的,教师可以将预设的问题情境打印在导学案中,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有方向性,学生可通过预习获得简单问题的答案,并对有难度的问题产生探索的兴趣。
(二)多样化呈现问题情境
问题的创设可以结合多媒体,利用图片、视频展示,或者结合故事、诗词歌赋、科学家的探索历史、科学发展历史、实验操作等方式,让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有不一样的体验,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理解更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设置课堂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联系学情,对问题的解决方式给予指导。如可提示学生阅读书本寻找答案,提供实验装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现象,利用已学的知识小组讨论得出答案等。
对于实验题、化工题中一些叙述性的表述,可按照回答问题的模板来引导学生。如:离子的检验,按照步骤:取样—加试剂—说现象—得结论,引导学生说出完整答案。
(四)为学生回答问题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对学生的表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严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会畏首畏尾,而民主包容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会敢于质疑、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见解。如:在学生回答错误后,往往会感到尴尬而不知所措,教师可大方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感谢你为大家点出了一个容易犯错的地方。”在包容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更愿意对问题进行探索,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会因此提高。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切合新高考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层层递进的诱导性问题,学生愿意主动地思考,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让化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
【2】李国芝.论思维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