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2019-09-10 07:22罗莹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体系建设教学评价

罗莹

摘要: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内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确保艺术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本文基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分析构建艺术设计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讨论评价中的具体指标设置。目的是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一、构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列为高校本科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建立和完善高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有利于优化本科课堂教学效果,为高校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实现有效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1]。

艺术专业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专业,专注于培养和教育学生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类课程是艺术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反映[2]。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方式与理工科专业差异较大,课程研究强调个性化特征,更注重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是否能发挥其创造力,想象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3]。科学构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艺术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构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1.专业针对性原则。各高校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应充分考虑艺术设计类课程及师生特点,强调优势并使用不同的指标系统,使其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为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对所有课程,适用于所有评价客体进行评价。该评估系统简单,便于学校管理教学质量。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制定应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体培养目标,并在评价中纳入相应的要素。

2.有效性原则。多数高校对于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在学期末进行,鉴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集中授课的特点,很多课程在几周内已经结束,到学期末时学生印象已经模糊,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其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适当地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内容等做出调整,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3.评价指标可操作性原则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理论上构建完整比较容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影响的因素较多,评价方式应注重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评价指标在实际操作中要易于使用且设计要明确合理,过高或过低都不能真实反映实践教学效果。

三、藝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探讨

1.评价指标要考虑艺术类专业特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是衡量教学水平的标准。艺术设计类课程评价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不同评价类型的评价指标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其中,督导评价,侧重于艺术教学的常规评价。与普通教学活动相比,艺术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否做到因材施教也是考察的重要指标。学生评价中,对于教学态度及教学效果应设置更大的权重。

2.针对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艺术类课程一般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也包含部分实践内容;集中实践环节则是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高比例的实践学时体现了艺术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课程评价应采取与理论课程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是否有完整的实践计划,实践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际;是否有明确的实践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是否有安全意识;实践要领是否讲解清晰、准确、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操作;讲授内容是否涵盖前沿的艺术理念和实践技能;是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及设计能力的培养等。艺术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无法像理工科一样做到全面量化,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设置个性化描述的问题,以便于评价者充分发表意见。同时,评价指标不应一成不变,应适时在师生中广泛收集意见,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保证评价结果真实有效。

3.严格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根据艺术设计类课程单元制的授课特点,在艺术类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周期上,应当打破传统的由学校层面在学期末统一开展评价的方式。既要有结课和期末等定期评价,又要有课程教学中的随机评价。可借助网络教学质量评价平台,在授课过程中由任课教师发起即时评价问卷,教师当场了解学生及听课教师的建议,以便在下节课中针对意见作出反馈。

4.重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和反馈。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结果应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教师,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地对教学内容与方法做出有针对性地改变,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任课教师对于评教结果做出的改变一方面应通知到参评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意见被教师认可和采纳,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自身参与评教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也可组织督导或同行在后续的学期中复听该门课程,检查教师是否在不足之处进行了改善。

参考文献

[1]黄玮雯.数字化时代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J].美术大观,2018(12):134-135.

[2]陈昊,胡果,李璇.学分制视域艺术类课程考核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8):151-154.

[3]牛冬玲,邹妮娜.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艺术设计类课程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艺术科技,2018,31(06):40.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专业体系建设教学评价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全人教育理念下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当前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