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英才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全面的普及开来,对于新时期教育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伴随着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学校教育的现状都在持续的保持关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一半左右的人口都生活在鄉村地区,所以乡村小学生的教育占据着国民教育很大的一部分比重,尤其是乡村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对于乡村小学生的教育更是要严格把控。本文是根据当下乡村小学生教育工作的现状做出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乡村小学生;教育工作;思考
引言:
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基础教育工作的进展使得城乡地区的适龄儿童都拥有了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机会,但是教育的质量上城乡地区还是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差距,想要实现教育公平还是有着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教育公平绝对不是指人人都能受到教育,而是人人都能受到同等的、高水平的教育。
一、目前乡村地区小学生教育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的乡村小学生教育还是普遍的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我们国家政府鼓励大学生去偏远地区支教就是想要弥补乡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师资力量差距,但是这个差距不是一天能够补平的。目前很多的乡村小学会出现教师不足够的问题,由于老教师的退休和没有新教师的补充,很多的乡村小学面临着教师越来越少的问题,现如今我们国家开放了二胎政策,随着乡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生二胎,这就会导致教师越来越少而生源越来越多的问题,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目前在乡村地区的小学,会出现很多的由于教师不足,一名教师同时担任着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现状,这对于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教师要在原本的基础上多备上个一门以上的课,这样导致时间不充足,备课水平下降,对小学生的教学质量也会有所下降。还有很多教师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不足,难以胜任教学工作,有很多的乡村地区教师本身只是初高中毕业,没有接受过教育工作相关的学习,受教育程度还不足以支撑其进行小学生的教育工作。
(二)缺乏家庭教育
小学生的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家人的陪伴。但是在当下的乡村小学,生源当中有很多的小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自己跟随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同时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和孩子之间有沟通隔阂,所以这些小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很严重的缺失,缺少父母亲情上的陪伴,会影响孩子心理上、人格上的发育,而这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很难进行弥补。
(三)教育设施不足
由于乡村地区,经济相较于城市地区更为落后,所以在教育设施上因为资金的问题不可避免的有所缺失,主要就是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教学建筑上,有很多的乡村小学还是使用着平房或者瓦房当做教学地点,没有一座完整的教学楼进行教学工作,公共设施也严重的缺乏,小学生平时缺少应有的娱乐设施;其次就是教学所需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的缺少,在当下新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大环境下,微视频教学已经在小学当中被普遍的使用开来,而在乡村地区的小学,因为受到了多媒体教学工具不足的限制,微视频教学的开展并不顺利,有很多的乡村小学因为缺少设备,根本就没有办法开展微视频教学等需要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方式上极为落后,这对于乡村地区的小学生来讲,从受教育水平上就无法与城市地区的小学生相提并论,没有实现教育的公平。
二、解决策略
想要解决乡村小学教育水平地下的问题,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这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解决。
(一)加大师资的引进
想要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首先要提高乡村地区教师的待遇水平,国家应当适当的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于乡村地区的教师给予补助,吸引更多的人才乐意来到乡村地区进行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加大新鲜血液的引入,进行乡村教师的更新换代,消除一个教室任课多门的情况。
(二)加强家庭教育
因为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相对落后,所以很多的乡村居民选择出外务工,不得不远离孩子,造成孩子家庭教育上的缺失,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加强乡村地区的建设,吸引更多的人留在乡村继续务工,不必再东奔西走造成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落实户籍制度,有很多的孩子就是因为户籍制度,没有办法跟随父母进入到城市去接受教育,不得不留在农村,被成为了留守儿童。
(三)建设教育设施
地方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要对乡村小学进行拨款,加强乡村小学的建设,首要就是要落实教学楼的建设工作,逐渐的用教学楼取缔平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室外操场要增添设施,例如篮球场、足球场等等,加强小学生的娱乐活动,保证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室的多媒体设施也要进行更新和增添,实现现代化教学,为微视频教学打好基础。
结语:
乡村小学和城市小学的教育水平和环境上都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若想实现教育公平,还是有着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重要的还是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强乡村地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兴海. 探析农村小学办学方法. 中国校外教育,2014.
[2]刘淑媛. 创新教育之我见. 中国校外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