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明 段妍智
摘 要:高校思政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怀有科学的问题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性、主动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体性、创造性,进而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促进师生有效对话,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思政课价值理性的实现。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问题意识;价值理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2-0167-03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 they undertak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with morality and spirit. As guides and organizers in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the main forc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eacher is the key points of eff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cientific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the teachers is conducive to mobilizing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initiative in class participation, and bring teachers' enthusiasm, subjectivity and creativity into full play, and guide student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find the problems, to think,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Furthermore, it can effectively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find, think,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cultivate students' problem consciousness, promote effective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alize teaching perfection along with learning, and implement the value ration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problem consciousness; the value rationality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现实中的疑难问题,怀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探索问题,不愿意接受简单的说教,希望得到令人信服的解答。面对新时代大学生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意识导向,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和教学,提高思政课的问题性、实效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实现思政课的价值理性,将知识传递的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认知。本文以关注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意识培养为导向,实现思政课优化,促进思政课价值理性的实现等方面进行探讨,解决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意识
关于问题意识的概念,本文采用了姚本先老师在《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中对问题意识的定义,他指出:“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人们在认识、实践活动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實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思考、探究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①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意识,“特指教师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信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高度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内在需要的前提下,对思政课教学难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生活、心理、思想问题以及社会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等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洞察力,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思维品性与能力”②。在性质上,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意识是一种认识教学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教师问题意识培养最终落脚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上,和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为祖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任务中。思政课教师具有科学的问题意识,更能促使教师深入学生群体,把握学生实际、学生的思想动态、个性特点的变化,敏锐发现学生的问题,将学生关注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转换为适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正面回应和解答,在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问题创建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价值认知和生活实践智慧,提升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价值认同。
二、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对待各类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还可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导向和人格建构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选择和价值选择,甚至影响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因此,培养思政课教师科学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效选择问题的意识
问题的有效性影响着思政课教师对问题的判断、思考和分析,以及表达问题的话语方式选择,也影响着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舆论导向。有效的教学问题来源于有效的教学内容和师生的社会实践,来自学生广泛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关注、参与、思考、探究问题的欲望。思政课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以下几种有效问题:一是选择多数学生普遍关注的,课堂上共同面临的疑难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二是选择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联系紧密,具有争辩性的问题;三是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总之,有效的问题集合了普遍性、启发性、思辨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等特点,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能培养学生参与发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深受互联网影响的一代人,由于受个人经历、学历背景、专业背景以及互联网的影响,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消极的甚至是反动的。遇到这类问题,教师不能逃避问题、模糊问题,需保持理性的态度,直面问题,引导学生全面了解问题,与学生共同了解问题出处、还原历史事实,客观分析问题。对正确的问题,教师给予正面解答,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熟悉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正面倡导和传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坚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信仰与追求;对错误的问题、错误的思潮,引导学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的假丑恶进行批判和抨击,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社会现实问题,培养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的区别力、正确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同时,深入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全面分析学生的困惑问题,直面学生的困惑和疑难,与学生共同解决,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高效解决问题的意识
推动教师高效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积极正面的人格魅力。师生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主要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的正面价值引导,思政课教师是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发聲者”,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者和传播者,要求教师全面、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问题,在是非曲直、义利选择、善恶分辨方面自觉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坚持正面教育、正面引导,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健康的思想、追求善良、真理和科学。二是创新和完善问题解决方案,新的问题意识和新的解决方案,才能使问题得以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三是聚焦学生这个中心,关注学生的客观实际,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调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可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
三、基于教师问题意识优化思政课
思政课教师具有科学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教师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优化问题设置,提高教师的话语质量和理论水平,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发挥其育人功能,促进实现思政课的价值理性。
(一)优化教学模式改革
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课堂的引导者、主导者,学生日渐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让思政课变得生动。但在课堂角色的转变中,教师没有把握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实质,没有抓住教学体系的重点,没有根据教材和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突显问题,或者在设计问题时没有抓住时代焦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设计的问题老套、陈旧,这样的教学模式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思政课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紧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体特点,转变角色为问题导向,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力求做到守正创新,在坚守思政课阵地的过程中,革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模式,用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教学模式与他们对话和共同探讨。
(二)优化问题链设置
在问题意识导向下,教师将教材、教学内容设计为问题链并施以研究,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第一章“坚定理想信念”中,理想和信念是混杂在一起的,教师如何将理想问题和信念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清楚,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整合教材内容,将理想与信念两个概念及其主要内容进行分离组合。根据问题导向,将本章分为“理想”和“信念”两个专题。在“理想”这个专题中,通过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为什么大学生树立个人理想的同时还需要社会理想?”,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与社会”、“我的梦与中国梦”的关系,解决“我该为祖国作什么、能为祖国做什么”的问题意识。在“信念”这个专题中,重点设置“大学生为什么要有信仰?什么样的信仰是对的?为什么要信仰共产主义?”这几个问题链,通过问题的解答和讨论,直面大学生的信仰困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坚守共产主义信仰。
(三)提高教师的话语交往质量
教师的话语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对话效果、师生的话语交往效果,这就对教师话语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话语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用什么语言、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与学生对话和交往。意识形态的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是一种方式,教师与学生平等有效对话是一种方式,显然后者更受学生欢迎。思政课教师应创新话语方式,构建适用的话语结构和话语体系,让话语时代化、生活化,不断提高话语质量。为了更好的进行话语交往,思政课教师应对话语内容进行不断转换,在问题情境、问题场域的设置中转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达到与学生平等对话,提高话语的交往质量和水平。
(四)夯实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基础
思政课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厚实,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触动学生灵魂的能力。颜晓峰指出:“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用丰厚的知识成果滋养先进的价值观念”。思政课的知识性来源于丰富的知识成果,思政课教师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结合所授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选择适合的研究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问题有独到的见解,真正以理服人。對于课堂,教师应围绕选择的问题,对比分析、突出主要解决的问题,用丰富的理论、事实和依据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学生的启发中,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感知理论的魅力和真理的厚度,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基于问题意识促进实现思政课的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是相对于工具理性而言的,“价值理性体现的是一个人对价值观点的理性思考,我们又可以把它理解为‘意义’。价值理性更多地是去关怀人,让整个社会都变成具有意义的有人文情怀的世界,而不是只讲求金钱物质利益关系的冰冷的世界”③。价值理性揭示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质,树立了思政课的价值追求和应有理念,为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提供方向性的指引。“思政课是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于一体,旨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专门性课程”,它着眼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问题意识,说到底是解决如何培养人、如何健全人格的问题,思政课相比其他课程,更加关注人格发展和人的修养问题,具有更深层次的价值理性。教师具有科学的问题意识,更能抓住思政课的教育实质,更加全面思考,扩宽实现思政课价值理性的维度。
首先,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国无德不兴,民无德不立”,道德从古至今,都处于重要位置,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立德始终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思政课是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对大学生道德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具有关键作用,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立德”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培养强烈的道德情感,强化坚定的道德信仰,培养完整、高尚的道德人格。
其次,关注学生“精神自由”的发展。“精神自由”是不仅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将自己从思想禁锢中脱离出来,从他人的思想束缚中得到自由,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看问题、分析问题,始终保持精神的清醒,学会以宽阔的胸襟自我解放、自我欣赏、自我悦纳,发扬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自信从容地面对困难和挫折,达到自我内心的和谐发展;保持精神上的清净,帮助学生摆脱无度的物质追求对精神的束缚,在生活中保持合理的物质需求,进而实现精神的自由,避免学生因精神世界的冲突而带来思想的苦恼和行为的偏执。
最后,注重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君子不器”,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而是培养善良的人,有情怀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思政课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承担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通过思政“育人”和人文“化人”的内在统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不断追求人的价值、自觉维护人的尊严和关切人类命运发展,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
五、结束语
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教师的心理品质、思维习惯,它的培养和形成需要不断的刺激和强化。教师具备科学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能力;有利于教师掌握思政课的教育本质,深入思考如何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实现思政课的价值理性;思政课的价值理性又不断审查着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设定的价值和教育目标,用思政课的本质、价值、目标、原则,坚定教育的目标实现和价值方向,纠正教师错误的问题意识,树立科学的问题意识,加强教师对思政课进行准确的逻辑思考,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效,增加学生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注释:
①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40.
②刘睿.思政课教师理性问题意识及其培养[J].决策与信息,2019(3):58.
③吴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5):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EB/OL].人民网,2019-3-18.
[2]刘睿.高校思政课教师理性问题意识及其培养[J].决策与信息,2019(3):56-65.
[3]胡耀冬.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8(05):90-91.
[4]张安,方小年.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三重意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8(1):83-87.
[5]李淑文.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与实践[J].学理论,2017(02):231-232.
[6]李先灵.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突出“问题意识”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89-93.
[7]陈新汉.问题、问题意识与教学中的“转识成智”——关于教学方法改革的哲学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06):22-28.
[8]吴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9]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3.
[10]王海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探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3(5):164-168.
[1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