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东 施乐
【摘要】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信息交流传播和人际交往的工具,已经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的互动关系,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德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校园文化;德育
网络已经贯穿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所能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渐增多,时间相对上更加灵活。然而,它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影响了传统意义上真正的德育工作。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德育教学功能,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的校园,已经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1. 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患分析
1.1 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全媒体时代下,科技的进步,全球化的发展带来网络空前发展和繁荣,互联网已经发挥着传统媒介不可替代的的作用,在方便生活、服务经济、传播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但是,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存在着暴力、迷信、色情、淫秽等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东西,使得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不再完全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这就更得加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荣辱观的教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思想对高校师生的渗透更加隐蔽,他们会利用网络媒体,发布一些能足够吸引大学生关注的信息,由于大学生抵御外来文化侵蚀的政治觉悟能力不高,造成大学生被动接受信息观念,使大学生在文化、思想、信念等方面有所倾斜、覆盖和改变。因此,大学生在辨别和抵御各种真假是非以及一些错误文化思想观念方面,鉴别能力是相对较低、较差的。如果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再缺少一些人文精神的关怀,进而就会出现道德失衡、人格分裂、价值错位等诸多问题。
1.2 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
伴随着网络经济模式技术的不断兴起和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乐当代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一部分。而正是互联网的这种开放、平等、互动和无政府状态恰好符合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自己的个性。目前,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群体,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交流方式,愈来愈注重从自身实际出发,以自己为中心,过度的强调自己的个人价值,价值取向逐渐向着功利化转变,会产生价值观倾斜等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观念转换速度加快,理论兴趣周期严重缩短等,最终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
1.3 高校德育工作的滞后
在网络环境影响下的高校,德育的主体是学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德育补充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教育政策明确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充分发展的学生,这是最终的大学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我国的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培养,就形成了只注重结果的教育模式,学生自然而然的成为考试机器。学校偏向于注重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成果的增加,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此外,高校德育工作队伍过多地强调限制学生不能沉迷网络游戏,不能有作业“网上下载”的习惯,不能浏览低级趣味的信息等,没有思考利用网络去教育学生和引导学生。甚至有一些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网络新媒体素质不高,整合现有网络平台和资源的能力有限,这些都与当今网络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严重的不符合。当前,网络作为社会新型技术、新思想的前沿,正在成长的大学生非常容易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虽然高校继续倡导校园文化建设,但思想道德育功能相对滞后,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表现也在下降。
2. 德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体现
德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互独立、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高校德育是传播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最主要,最有力的渠道,校园文化建设是目前素有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不管是德育还是校园文化,两者的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而且不断进步的时代新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積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实现德育的根本和途径。
首先,高校德育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德育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精神文化教育的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接教学和实践课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坚定理想信念,领悟人生真谛。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大学生实践活动,都发挥出德育功能的作用。而这种高校德育功能的发挥实际上是在传播校园文化。当然学校的教学不单指课堂内教学,还包括举办学术报告会、各种知识讲座竞赛、文化体育活动、谈心谈话等活动都是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高校德育教育有利于正确引导校园文化的建设。
全媒体时代下,网络迅速发展,一些低俗的思想和片面式的文化影响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学生的思维和价值取向会受到校园中一些非理性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而恰恰处于正在成长期的大学生具有心理不成熟、思维活跃、行为个性化、易受外界影响等特点。大学生是国家未来,是主要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因而大学生所崇尚的价值观、所追求的价值理念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所以要想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就得用先进文化理念来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校园更好的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而服务,发挥德育功能,优化学生的认知领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再次,高校德育工作有利于创造新的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工作中,通过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传统德育教育与现代网络化德育教育手段相融合,应该重点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 规范网络操作的道德性,创造出生动具体的优秀榜样教育与模范等各种优秀成果,这更多强调的是大学生内在的自觉力,也要发挥出德育教育的强大精神动力,产生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作用,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德育育人功能作用。
3. 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功能
3.1 利用大学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来丰富德育内容
大学文化是大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地方,是展示大学的精神风貌、历史传统、目标追求、理想信念的地方,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充分利用学校宝贵的德育资源,不断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实践,如通过开展学校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炼具有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特征,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强化高校德育体系建设。
3.2 利用大学文化中的课外实践来完善德育机制
课外实践是学生学校生活体验的最主要的一部分。它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课上之外的一种形式,它注重学生的多样性,满足学生需要,是多样化德育的发展,但必须要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因此要重视大学文化中课外实践活动,将课上与课外相结合共同发挥积极作用,不断完善德育机制。课外实践更容易让学生在无反感的状态下接受要求,可以覆盖日常生活、校园文化、社会活动等领域,如多开展一些社团活动、参与各类创新活动等。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中可以借助于学生社团这个载体,在德育教育实施者的引导下,通过社团活动开展让学生来体验、感悟、接受、启迪德育生活,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同时每个教育工作者来研究和创新新的德育教育模式,使学校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德育特色。另外,积极建立系统的科研奖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对具有科学研究发现和科研产品的创造进行表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扩大德育的影响力,引导学生在各个领域和活动中进行德育培养,完善德育机制建设。
3.3 利用大学文化中的网络资源来创新德育形式
网络资源丰富多样,要充分认识网络资源在大学文化中的重要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思想,自觉抵制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网络德育平台,发挥网络的相关优势,使之成为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构建网络德育平台时需要考虑高校德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网络知识的培训,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网络信息中具有社会主义德育功能的信息比重增大。因此,把网络作为德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既能够充分占领教育时空,又能够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如何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变堵为疏,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是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强化网络资源意识,更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德育工作,为学校德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丽.新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高校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部分高校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3.25.
[2]賈灵充.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15.
[3]丁洁静.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3.21.
作者简介:左文东,男,(1987-),甘肃武威人,硕士学位,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施乐,女,(1985-),山西大同人,硕士学位,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