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介融合视野下古诗文“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

2019-09-10 07:22刘慧珍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23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古诗文中小学

刘慧珍

摘要: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承担着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而古诗文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以古诗文教学设计为核心,依靠丰富的古诗文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数字媒介的技术,面向不同的古诗文学习对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可以帮助中小学建立古诗文教学资源平台,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媒介融合;中小学;古诗文;微课;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23-0072-02

1 研究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承担着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明确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其中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前,互联网已进入到Web2.0的移动互联的“微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学习等“微”概念已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各种媒介之间相互渗透与跨越,不断地在内容与技术上实现着创新:媒介融合已经是时代发展与前进的必然趋势。所谓“媒介融合”,就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根据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的解释,就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在媒介融合时代,教育部十分重视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明确指出“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1]。“微课”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自从2010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在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之后,对于“微课”的概念、特征、设计及推广已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高度关注。随后其概念不断被完善,较为公认的概念还是由胡小勇和胡铁生老师2014提出的,他们认为,“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认识到“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一股开发、应用和研究“微课”的热潮。

2古诗文“微课”教学现状

将“微课”引入中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中,是这几年很多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十分热衷的一个研究课题。目前,古诗文“微课”的设计与实践都处在初级阶段,根据调查,目前中小学古诗文“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微课”在古诗文教学中的的作用认识不够。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进行“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古诗文产生的时代及其内容距离现在学生生活的环境较为久远,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由于主客观原因,缺乏将学生带入具体情境的方式和能力,这使得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和吃力,渐渐的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和积极性就大打折扣,而利用“微课”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充分利用画面、音效、动画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语文课堂氛围。(2)古诗文“微课”制作多属于“静态”微课。很多研究者及一线教学人员由于受到精力、经验,尤其是运用计算机能力的影响,很少从视界融合的层面,运用较为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制作出高水平的精品微课,关于古诗文的“微课”的制作大多尚停留在简单的文字、图片、语音、教师讲课视频的“静态”微课。这使得“微课”制作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视野拓展方面都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3)缺乏“顶层设计”,教学资源不能共享。目前中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尚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整体的设计,导致古诗文“微课”资源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严重。各省市各地区各学校之间还不能进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当前的中小学古诗文“微课”研究与教学现状,既满足不了21世纪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更无法实现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因此,制作出古诗文系列性的优质“微课”,使其有效地服务于中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3“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

几年来的“微课”研究与实践表明:“微课”不仅是一种新的“课堂”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形态。在媒介融合时代,中小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电子媒介,可整理信息、分辨信息的媒介素养并不高,他们接受越多的繁杂信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越受影响。如果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老师还只是满足于利用教材上的教学内容,简单制作一些电子课件进行课上讲授的话,已满足不了21世纪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他们在古诗文学习中,已不太喜欢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方法。为了充分利用设计、制作出优质的古诗文“微课”,笔者带领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充分发挥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研究较为深入的优势,同时又联合笔者所在学校信息技术学院师生熟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的长处,对时下正在推广的“部编本”教材中的古诗文进行梳理,做出专题性、系列性的“微课”教学资源。该系列“微课”是在媒介融合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学设计为核心,基于网络技术、视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之上的,面向不同的古诗文学习对象(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多种恰当的信息表現形式,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制作出来的。初步制作出六篇杜甫的诗歌,这些“微课”是在“静态”微课的基础上,融真人出镜或画外音,文字、图片、PPT、实物演示、试验演示、屏幕录像,视频、动画、VR、AR等多种媒介技术于一体,制作出的信息量大、生动有趣的“动态”微课。

4 古诗文“微课”制作趋势

(1)可以帮助中小学语文教师建立语文教学和学习资源库。大大节省了教师制作微课的时间,也解决了一线教师因精力、经验不足导致制作出来的微课简单、粗陋的问题。各地区各学校只需要建立适当的网络平台,教师即可拿来用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2)可以极大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专题性、系列性“微课”,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漏洞与不足,答疑解惑,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巩固、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有效、快速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与水平。教材中古诗文的很多知识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中,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着悬殊的时空差距。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把一些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知识如当时的历史背景或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或主人公的相关信息等梳理后适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实现自身经验与文本思想情感的交融,在不断碰撞与同化的过程中加深对文中人物、事件以及词句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们的情感得以升华。提升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效率和效果。(3)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和效率,提升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信心。古诗文系列“微课”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出现将充分实现古诗文学习的碎片化和自由化,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利用媒介融合技术制作出的古诗文微课,将古诗文教学置身于更广阔的文化时空,在重构的语境中引导学生进行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进而加深、拓宽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生命感受,丰厚学生的精神底蕴。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上的古诗文“微课”进行预习,也可以在课后利用“微课”进行复习,这对他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2-03-31.

[2]何毅.微课对中职学生学习绩效的影响探析[J].广东教育(职教),2017(7):23-25.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古诗文中小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