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燕
所谓形象感,也就是学生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生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这是一种特殊的语用能力,是保障语言高效内化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语感能力的重要前提。语言形象感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语言实践积累。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基于文学品读的形式深入触及文本,促进语言形象感的提升。
一、借助反复品读,感受文本语言之“真”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文本,都是组织小学生开展语言学习的最佳载体,而且很多入选的课文在语言上都具有个性化特色,这也是其本真所在。因此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应善于发掘文本中具有特色的语言点并放大,使小学生可以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文本语言所独有的本真力。
以《丑小鸭》为例,作者针对丑小鸭外貌形象的描绘,使用了叠词的方式:“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这些词语,由此对丑小鸭的外貌形象形成个性化感知,并形成画面感。当小学生了解文本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之后,还要基于知识迁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特色表达技巧学以致用,既实现了语用训练的充分落实,也能够实现对文本语言的高效内化。教师可组织学生自选任一动物展开外形描写,同样结合叠词的描写方式,以促进表达方法的习得和内化。
基于上述教学实践,可以发现针对语言独具特色的描写处展开反复品读,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同时也能够实践有效的语用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发展其语言形象感。
二、借助对比品读,感受文本语言之“精”
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大多短小精悍,是极为优质的美文,因为面向的对象是所有的小学生,所以其中所涉及的词句并不深奥,但是大都拥有深厚的内涵,耐人寻味。特别是文本中的遣词造句,不但精准巧妙,且能够突显语言独有的魅力。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品读,使学生可以在不断对比的过程中,充分体悟文本语言之精妙。
例如,在《金色的鱼钩》中对老班长进行了这样的描绘:“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设置了换词训练,将原文中的“捧”和“嚼”进行替换,之后展开对比。学生们提出换成“拿”与“端”,通过对比以及反复品味,学生们认为:“捧”这个词更能够展现出老班长对手中物品的珍惜,“嚼”这个动作能够体现草根和鱼骨难以下咽。虽然这些东西很难吃,老班长仍然视若珍宝,用双手捧着,通过这两个字能够淋漓尽致得展现当时环境以及生存条件之艰苦。老班长已经断粮多天,虽然面临饥饿的威胁,自己嚼魚骨、嚼草根,但是心中仍然想着三个病号,这种崇高的精神是实在令人敬佩。
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立足于真实的语言环境,结合对比品读的方式,品味文本中的佳词和妙句,充分体会文本中作者渴望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渗透于字里行间的观念和认知。通过比较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领悟能力,进而发展其语感。
三、借助个性品读,感受文本语言之“境”
在一篇文本中,语言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构成元素,更是向阅读者传达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组织小学生开展语言文字训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当前很多教材文本的语言优美精炼,这也是开展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素材。教师应善于把握文本,组织小学生开展个性化品读,这样才能帮助其触及文本语言的本真。
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这些都是开展语用训练的关键载体。《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语文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组织学生品味语言,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良好的语感。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使面对相同的文本语言,往往也会生成完全不同的解读和感悟。所以,在组织学生开展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也要结合个性化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可以触及文本语言的内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际朗读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有所收获。
例如,在教学《绝句》时,我紧扣“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句,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诗很显然是对景物的描绘,然而其中却蕴含着深厚的意蕴,特别是“杏花雨”一词。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这一词汇为学生设置如下提问:在这句古诗中,有这样一个词语“杏花雨”,究竟何为“杏花雨”?在问题的启发下,很多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认为:杏花开放的时候所下的雨就是“杏花雨”。鉴于此,我继续引导:这样看起来,你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了杏花雨的含义,那么其他同学是否存在不同的理解?在这一追问的启发下,很快又有同学答道:古诗有云“清明时节雨纷纷”,当杏花开放时,雨点落到了杏花枝上,这时的雨带有杏花的香味,所以被称为杏花雨;还有同学认为:杏花雨并非是真的雨,当诗人漫步于杏林中,绽放的杏花随风飘落,就如同下雨一般,因此称之为杏花雨。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紧扣诗句中的关键词引导小学生展开个性化品读,学生之间的差异化特点形成了对杏花雨的不同理解,尽管如此,每一个学生的理解都极具情趣,充满个性和创新。通过这样的品读方式,可以收获显著的教学实效,既实现了和文本之间的深入对话,同时也可以在持续对话的过程中,触及文本语言的内涵。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品读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形象感,从而促进他们语感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22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