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小英
叙事类文本主要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如讲故事、讲述过去发生的事等。在叙事类文本教学中,要注意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挖掘与呈现。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叙事内容,把握叙事方式,体会叙事意涵,增强学生的叙事素养。在小学语文中,叙事类文本有历史故事、童话、寓言等。面对叙事类文本教学,如何定位?如何明确教学策略?现就此进行探讨。
一、梳理文脉,把握情节
在文学创作中,叙事类文本往往具有很强的故事情节。如有的夸张、有的离奇、有的曲折。这些情节故事是构成叙事性文本的基本要素。一篇文本,吸引读者是其魅力之处。在阅读叙事性文本时,了解故事的缘由和经过是基本要求。如果读了一篇文本,不知道讲了什么故事,就等于没有阅读。在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叙事性文本的情节内容,让学生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掌握文本的叙事结构。通常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梳理文脉的基本方法,也是叙事性文本教學的目标之一。文本的写作脉络,也称为课文的行文线索或结构。以叙事类文本为例,讲述了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关键点。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要能够厘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表达顺序,对整体文本进行“鸟瞰与俯视”。
如在学习“船长”一文时,先通读文本,让学生了解该文的基本内容,认识事件发生的时间、起因、经过、结果。很显然,该文的起因为“客轮遇难”,经过为“指挥救援”,结果是“以身殉职”。再对该文进行细分,可以梳理几个场景,如“指挥撤退”“果断决策”“营救水手”。最后,通过对文本的串联,让学生全面认识事件的前因后果,锻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概括能力。
二、抓住关键点,感受人物形象
在叙事性文本中,人物往往是关键点。通常,叙事少不了对人的描写,人物是叙事的重点。分析叙事性文本,教师要让学生挖掘人物性格,感受人物形象。如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语言等关键点的描写,往往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可感。阅读叙事性文本,学生要善于从这些人物细节描写中,去构设人物形象,知微见著。
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该文作为小说文体,但在人物形象刻画上呈现出鲜明特色。对洪教头的形象,有“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寥寥数语,就将洪教头的粗鲁、傲慢进行了生动地刻画。在语言描写上,“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更刻画了洪教头充满霸气的自大性格;在动作描写上,“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拔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站稳脚跟,就又提起棒。林冲看到他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这一系列的武打动作,将洪教头的心急气盛、不堪一击的丑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样,对林冲“一横”“一退”“一扫”几个动作的描写,将武功高强、气定神闲的林冲形象跃然纸上。可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挖掘,特别是结合一些细节刻画,来品读和感受文本的人物特色,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叙事性文本在细节刻画上,有时着墨不多,但却意蕴深刻。
三、品味语言文字,体悟情感旨趣
在叙事性文本中,情感也是重点。阅读叙事性文本,要能够把握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品味语言的情思。通常,语言文字是寄托情思的重要载体,而情思又是文本的灵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多体现浓郁的情感色彩。要么说理,要么寄情。如爱国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实干精神、奉献精神等。在阅读叙事性文本时,教师要引领学生透过文字,挖掘和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旨趣,能够与作者、与文字进行思想交流、情感碰撞。
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先让学生默读文本,了解该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再读文本,感受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的情感,查找相关词句,体会其情谊。然后,通过对“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深情地望着”“缓缓地摘下军帽”等词句的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厚情感,大黑骡子显然已经成为彭德怀的好伙伴、好战友。同时,既然彭德怀深爱自己的大黑骡子,却为什么要宰杀它?话锋一转,从关键词的梳理中,来洞察彭德怀关爱战士,胜过关爱大黑骡子。最后,从文中的“不耐烦”“怒吼”“发火”几个词句中,来反衬彭德怀的“矛盾”心理,让学生反思彭德怀为什么会“不耐烦”?为什么要“怒吼”?为什么要“发火”?从而展现彭德怀的内心世界,既有刚毅,又有柔情。
四、突出场景描写,领悟文本意境
叙事性文本在写作中多有场景描写,而场景又是构成故事情境、渲染人物情感、揭示人物性格,反映故事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场景的描写,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品味、咀嚼场景内容,提高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学习《爱之链》时,文章一开头就是场景描写。通过学生自读,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于该段场景描写,作者为什么要搭建凄凉的情景氛围?通过梳理,在对该段场景进行描写时,反衬出乔依穷困潦倒、失业落魄的心情;同样,又通过后面的故事,反衬乔依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由此而来,在凄凉的情景下,恶劣的天气,乔依仍然能够帮助老妇人,来反衬“爱”的温暖,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凄冷的环境形成鲜明对照。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物语皆心语”。对于叙事性文本中的场景描写,看似闲笔,实则意蕴深远。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叙事性文本时,要抓住场景描写,挖掘场景中的“风物”语言,从中来触摸作者的写作意趣,增进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五、关注语言智慧,学习写法表达
语言是构成叙事的基础,在叙事性文本教学中,引领学生体会语言智慧,从文本中学习表情达意的方法,从注重语言内容的理解,走向对语言写法的掌握,提高学生阅读素养。不同叙事类文本,在语言形式及表达上有所不同。如倒叙、顺叙、插叙、平叙等;在修辞上有排比、比喻、拟人、对比等;在段落结构上有总分、并列等;在写作手法上有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托物言志等。
在学习《水》一文中,对“勺水冲凉”的描写,我们从一勺水带给作者的情感体验入手,抓住“倾注”这一“矛盾点”,原本表示水多时用“倾注”,但在“一勺水”时为什么要用“倾注”?还有,“像一条小溪流”是一种什么感觉?作者的夸张表达手法意义为何?还有,在“每一个部位”“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每一寸肌肤”等词汇的思考中,作者的匠心是什么?这些精彩的词语,体现了怎样的写作意趣。缺水是苦的,但全文未写一个苦字,反而从“雨中洗澡之乐”“勺水冲凉舒服”中,反衬“以乐写苦”的用意。
总之,叙事性文本教学,通过对叙事内容、方式、意义的挖掘,引领学生从文脉、关键词句、情感、写法等方面来领悟文本主旨,发展语言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2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