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式

2019-09-10 15:30:53刘隽
学习与科普 2019年4期
关键词:心理疏导大学生

刘隽

摘 要:恋爱能使大学生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失恋则成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研究失恋后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对于指导大学生正确恋爱、有效疏导心理压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分析了失恋大学生的异常心理表现, 以及失恋后的疏导技巧。

关键词:大学生 失恋 心理疏导

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认为,青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对于大学生而言,恋爱所建立的亲密关系具有特殊的心理意义。一是满足归属感和爱的需求;二是满足人的自我价值感。而失恋是当代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情感危机,是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之一。

通常所说的失恋是指恋爱交往中,一旦双方或一方由于某些原因,不愿再保持恋爱关系,就将意味着恋爱的终止,恋爱的一方失去了另一方的爱情[1]。失恋心理是指恋爱对象否认或中断恋爱关系给恋爱者造成的挫折反应和痛苦体验。

有研究结果表明,有48.9%的大学本科生谈过恋爱;有65%谈过恋爱的大学本科生经历过失恋。在所有失恋过的本科生中,54%的人表示很痛苦。而目前一些高校的调查发现,恋爱的大学生甚至高达80%以上。遭遇失恋的大学生往往有一种强烈的羞耻感,情感混乱,内心沮丧,愤怒,抑郁等痛苦的情感[2]。若不加以合理的调适和疏导,强烈的心理不适感和持续的消极情感体验将会使心理危机进一步恶化。有调查显示,失恋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诱因之一,平均每五个大学生自杀者中就有一个是因为失恋打击[3]。

一、失恋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

我国心理学家车文博认为,失恋造成的挫折反应和痛苦体验包括:失落感、虚无感、耻辱感[4]。大学生失恋后产生的心理问题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1、自卑心理。失恋者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才会被抛弃, 这将极大地动摇个人对建立亲密关系能力的评价。失恋者感到羞愧难当, 陷入自卑、心灰意冷之中, 甚至感到羞于见人, 无地自容。自尊心越强者, 恋爱公开程度越大者, 就表现得越明显。

2、报复心理。有的失恋者失去理智,产生报复心理,结果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结局。特别是由于一方不道德而导致失恋,更容易出现报复心理。如用暴力威胁对方,向他人揭发对方的隐私等,失恋者通过报复行为从而求得自己的心理平衡。

3、失落心理。热恋时对爱情的存在越肯定,失恋后的虚无感也就越强烈。失恋者往往对平时感兴趣的事物会感到索然无味,冷淡视之。失恋者往往感到渺茫、焦虑、无助,无力摆脱失恋的痛苦,逃避失恋现实。

4、悲伤心理。其症状表现强度与失恋者对恋爱对象的感情投入程度成正比,在失恋挫折的巨大心理压力下,失恋者可能陷入痛苦的情绪中不能自拔。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中的失恋者,会使身体机能免疫力下降, 从而诱发各种机体疾病。

5、极端心理。失恋者仅仅从个人的一次失恋,便否定了对方所属的整个性别,职业,出生地,乃至爱情本身。据社会学家的调查,大多数男性独身主义者不婚的原因就是因为初恋的失败。

二、对失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方式

多数失恋大学生在经过一段心理不适期后能自我调适, 无需外界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失恋大学生会出现情绪失控和心理问题。失恋对不同的个体意义不一样,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因此针对失恋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干预应结合个体实际情况,如性格、人生观、恋爱时间等,避免空泛的说教和肤浅的交流。

疏導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宣泄。在不影响他人的生活及他人的利益的前提下,适度宣泄能缓解失恋者的心理问题,促进失恋者恢复理智的状态。失恋者过分压抑苦衷、烦恼、怨恨等情绪反应, 反而会更进一步加重消极的情绪体验。情绪宣泄可分为身体宣泄和心理宣泄。身体宣泄包括痛哭、大叫、运动等;心理宣泄包括倾诉、积极性写作等。

2.归因。合理归因能使失恋者更冷静及客观的看待失恋,缓解因不合理认知引发的情绪困扰,。如果是对方缺乏道德, 见异思迁,悲伤之余庆幸对方早日露出真面目;如果是“一见钟情”,爱情基础不牢,迟别不如早散;如果是个性不合,体面离开比争吵不休要好得多;如果因为自身缺点与不良心理原因造成,则可总结经验,寻求自身成长。

3.转移。失恋者有意识地将注意力从消极的情绪转移到外界事物上,有助于失恋者摆脱沮丧心情,重建因情感被拒绝而被打压的自尊。失恋的感情创伤是很痛苦的, 它在人们心境中的印记常常含有触发性, 而转移注意力或暂时离开熟悉的情境,能够较好地减少情绪和情感的触发。

4.升华。将失恋的痛苦化为动力,促进自己升华。爱情是重要的,但它不是生命的全部,人生还有事业、亲情和友情,失恋不过是人生旅途中一段体验。歌德失恋把自己破灭的爱情作为创作的素材, 成就了举世闻名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失恋者在升华的过程中将体会到人生的另一种意义。

失恋是一种感情挫折,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最有可能遇到的创伤事件。但是人的每一次跳跃式的成长都是战胜挫折的结果,挫折不等于失败,挫折是自我成长的契机。有调查表明,70%的人在走出分手后表示,分手让自己得到个人成长;58%的人认为结束一段感情给自己带了积极情感。“每一段痛彻心扉的付出,都是珍贵的礼物。”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从痛苦中成长的大学生,面对今后的挫折将具有更大的韧性, 会以更乐观和开朗的态度对待生活。

参考文献

[1]樊富眠,费俊峰编著.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6.

[2]田毅,陈璐.当代大学生恋爱观扫描透视[J].社会科学论坛,2002,(9):71.

[3]顾瑜琦,刘克俭.健康心理学[J].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4]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J].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492.

猜你喜欢
心理疏导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浅析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科教导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8:47:41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9:17:22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20:17:53
浅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企业导报(2016年8期)2016-05-31 19:47:50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