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燕
摘 要:本文中的主题探究阅读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围绕某一主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學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作者思想以及情感的洗礼,完善他们的品格,提升学生语文主题阅读能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主题探究阅读;阅读策略
在现阶段的主题阅读过程中,有些教师只是盲目地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忽视学生阅读的主观体验以及阅读教学方法的传授,严重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可以运用主题化的阅读方式开展阅读,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一、借思维导图之力,以“品格感悟”为主题,激发阅读兴趣
思维导图不仅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让学生更能全面把握阅读内容的重要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整体思维意识的形成。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开展品格感悟阅读,增强学生阅读的目标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主题阅读质量。
例如,在开展《老人与海》的阅读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开展品格感悟阅读,在此作简要介绍。第一方面,展示思维导图。《老人与海》的思维导图的构成部分:作者介绍、小说介绍、小说人物、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影响,其中会对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影响进行详细的介绍,激发学生对品格感悟阅读的兴趣。第二方面,介绍学生的阅读成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杨同学的分享,他认为这本书对海明威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做了详尽的介绍,尤其是“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这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在阅读整部作品的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桑地亚哥品格的力量,即一种永不屈服、永不放弃、与困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品格力量。结合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觉得这种品格力量让他在未来更有勇气与信心面对生活。同样在阅读《大卫·科波菲尔》时,可让学生列出大卫·科波菲尔的一生经历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其一生的经历中感受大卫善良、正直、勇敢、真诚的品格力量。
教师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的品格感悟阅读更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品味阅读中的深刻内涵,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借人物经历之光,以“人物经历”为主题,增强阅读感知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喜欢的诗人或作家,教师可以以学生喜爱的文学人物作为阅读主题,让学生更能全面地看待这些人物,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感受对自己人生以及生活的启迪,增强学生高中语文阅读的感知力。
例如,教师可以以《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文章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苏轼在各个不同阶段所展示的心境,增强他们对苏轼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以分享会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在阅读中获得的精神感受,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得,提升学生的阅读感知力。比如,小陈同学说:“我喜欢《密州出猎》时的苏轼,此时的苏轼在密州担任知州,所以他的诗充满了渴望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而小李同学则说:“我特别喜欢经历‘乌台诗案’的苏轼,因为他更能全面地看透人生,燃起对生活的热爱。比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苏轼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并能够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
总之,人物不同阶段的人生体验,必然会体现在其作品中,正如李清照早期作品的清丽、明快与晚期作品的凄凉、低沉不同。以人物经历为主题,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及其作品。每一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同,教师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还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升他们对主题阅读的感知力。
三、借阅读问题之机,以学生的“兴趣点”为主题,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在读任何一部作品时,必然都有自己的兴趣点。比如《简爱》中的女性形象、《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飘》中的爱情等等,所以教师可以创设阅读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投入到阅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目标感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题阅读能力。
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可让学生以“爱情”为主题,对《红楼梦》整本书进行阅读,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通过这一主题阅读,串联起《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图谱,进一步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体会小说“悲剧美”的同时,掌握小说的主题以及《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而在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以“逼上梁山”为主题,让学生对《水浒传》进行深入阅读,让学生罗列出那些被逼上梁山的人物及其被逼的原因,以此感知小说的社会意义以及“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这一主题。以学生的兴趣点为主题进行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目标感,促进主题阅读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开展主题化阅读研究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更要给学生广阔的阅读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感悟,品味阅读内容的深层次内涵,让学生真正地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思想的成熟和心灵的成长,提升高中语文主题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白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12).
[2]赵玉秀.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势及方法指导探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