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雪连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词在其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古至今在语文的教学中都有古诗词的教学。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每一学年段的学习要求:低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感受语言美;中年级是诵读优秀诗文,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高年级则是背诵古诗词,诵读优秀诗文,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熟读这些诗词最终成诵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古诗今用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1.教学诗歌以死记硬背为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经典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音韵美。但在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只以背诵为单一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又研究诗词的人,少。不懂吟诵却满口“吟诵”,节奏、韵味满天飞的人,多。而不见真正的节奏与韵味。这样的教学,学生虽能够背诵古诗,但从长远来看,怎能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怎能体会古诗词的精髓?
2.教学形式单一,课堂呆板沉闷
长久以来,大部分高年级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常常按照读题释题——简介作者——读诗——解释诗意——体会情感这样的释讲法进行教学,形式单一,激不起半点课堂气氛,学生学起来也是索然无味。这样的古诗词教学苍白无力,学生对诗词能理解也是强塞进去的,教起来辛苦,学起来也累。
要如何跳出这个怪圈,在教学时给学生一个寓教于乐的课堂呢?课改提出“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首先教古诗词者,要读好了再教,诵读是古诗词的主旋律,这是万万不能摒弃的。其次,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教学,让诗歌教学充满童真童趣。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中高年级进行古诗词教学。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古诗故事化能最大程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生动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诗歌的学习中。特级教师张立军在教学送别组诗《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时,刚一上课,张老师就用“送别将要出国的朋友老李”这样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同学们说出最恰当的诗句,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整堂课中,张老师用“送别老李”的故事发展,不断引导学生回顾诗句,不断与生活场景对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意境,深入其中。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古诗诵读,自然而然地感触到诗人的情怀。而笔者在教学《伯牙绝弦》时也是以伯牙拜师学琴的故事开头,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然后以伯牙寻觅知音为故事发展的线索,穿插在课文的理解诵读中,让学生进入到文中的意境中感受伯牙觅到知音的欣喜若狂和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从而理解他为什么而绝弦了。这是知己的最高境界,人生得一知己,夫复何求啊。
三、组诗教学,培养诗趣
高年级的学生,因为有了一定数量的古诗积累,我们可以将诗歌进行整合,进行组诗教学。通过古诗的整合,实现一体化中揣摩一类诗的规律。
1.整合同主题作品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以“思乡”主题来说,有李白的《静夜思》,写李白对着皎洁的明月思念故乡;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身在异乡心系故乡,在重阳佳节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自己身在他乡的伤感。笔者在教学时改变传统的逐首逐句教学的模式,整合了一个“月亮系列”——《静夜思》《望洞庭》《古朗月行》《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重点学习《望洞庭》,在品读、诵读中感受圆月的美。略读《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推荐阅读《静夜思》《古朗月行》,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深化理解,明白很多诗人都会借着月亮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在六年级时我就以复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然后相同主题整合对比学习,同中求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握同题材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李峤的《风》等咏物诗为我们描绘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读起来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同样是咏物诗,不同的是《画》,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整首诗写了山水花鸟,但和我们日常看到是不一样的,从而揭示出这是画中的物。教学后笔者又引领学生学习罗隐的《蜂》,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都是咏物,前者的情感比较平淡,但后者就表达出对蜂的高度赞美!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学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能更好地理解诗词。
四、启发想象,诗情画意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表达的意思,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联想和创造,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小儿垂钓》学习古诗后,请学生想象小孩钓鱼的画面,想象路人会问什么,小孩怎样的反应。又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在教学中笔者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歌的背景,大概意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王维会怎样劝元二喝酒?劝话里面会表达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想象丰富,劝酒的内容新颖独特,把送别的伤感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深刻领悟到诗的意境。最后笔者让学生给这个场景配上画,写上诗,对诗歌的理解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升华。教学白朴的《天净沙·秋》,让学生找出描写的事物,再从“孤”“落”“残”等词体会文章无一字写秋意,但无一处不体现秋意。想象白朴此时的心情,再给诗歌配上一幅画,那种孤独、凄凉之感跃然纸上,真正把诗情用画意来表达出来了。
五、积累运用,古诗今用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对古诗最好的继承方式就是使用。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华——古诗词名句,不仅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等,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言可发,有情可抒。正所谓厚积才能博发。因此笔者给学生设了一个“采蜜集”,每天让学生抄写五句古诗词名句,让学生进行吟读和背诵。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名句,出口成章了,学生在深刻理解的其意思后,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训练:如举行古诗词背诵比赛,不定期举行古诗词竞赛……把古诗与生活、情感联系在一起,最终变成语言的一部分,能运用到习作上,能在某一种心境下脱口而出。這难道不正是学古诗的最高境界吗?
总之,古诗词的教学要以读为主,读出诗的韵味,懂得诗的味道。用诗教的情怀教诗词,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王国,尽情去诵读、想象、感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