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单元比较教学中的“存同求异”

2019-09-10 07:22黎德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26期
关键词:着力点

黎德齐

【摘要】同一单元的课程,必定有其共同的教学目标,但因其内容不同,我们就可以根据相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整组课文展开对比教学。本文将以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和第九册三篇课文为例,在“同异”上进行分析比较。从备课和授课两方面,以“存同求异”为方法指导,叙述如何进行单元比较教学的活动。

【关键词】单元比较教学;存同求异;着力点;深化点

新课标推崇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出发点是突出知识点建构的重要性。同一单元的课程,必定有其共同的教学目标,根据相同的教学目标对整组课文展开教学,学生也会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点,不再是感受到知识的零散。

一、存同求异的必要性

存同求异是在单篇或者多篇文本的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之间的异同,以达到对深入理解文本、深化思维品质的目的。运用比较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无论在课堂学习还是课外阅读中能将习得的比较方法灵活运用,取得教师的高效教学与学生的高效阅读的效果,这就是比较教学中存同求异的意义。

二、备课时如何做到存同求异

1.求同是着力点

一个单元课文的整合编排是由于它们的主题表达同一个范围,课文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也相同。在接下来的每篇课文的具体教学中都贯彻这一主题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与课文之间不是零散的,而是有联系的,它们是共同体。用核心的中心词语把课文串联起来,能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从而更利于他们掌握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了解,全面形成知识的结构网架。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以“真情”为主题安排教学内容:

《穷人》 歌颂了渔夫夫妻俩的美好心灵。

《别饿坏了那匹马》讴歌普通群众的美好心灵。

《唯一的听众》歌颂老一代人关心年青一代的心灵。

《用心灵去倾听》歌颂普通的工作者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课文中的这些人物有的是穷苦的人,有的是残疾的青年,有的是老教授,有的是通讯工作人员,他们身份各异,但是他们都有一颗愿意奉献善良的心。教材内容主题的殊途同归,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有所发现,然后定出科学有效的施教对策,这就是求同的过程。

本组课文不但主题相同,在表达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具体事例的彰显、环境描写的烘托、心理活动描写以表达细腻情感等写法塑造人物形象。所有的文章共同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求异是深化点

单元比较教学不仅要求同,也要求异。同一单元主题的课文,每一篇文章在单元教学的作用也有主次之分。换言而之,单元的核心主题是相同而已,但是每篇文章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单元比较教学时,应在求同的基础上,体现存异。下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四篇课文的差异。

①在线索安排上

《穷人》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夫妻两人的对话为线索。

《唯一的听众》的两条线索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和老妇人的语言。

《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线索是年轻人说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贯穿全文。

《用心灵去倾听》的线索是 “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

②在选材和写法上

《穷人》是用第三人称写出了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爱。

《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和《用心灵去倾听》则是用第一人称写出陌生人对自己的爱。

③从作者来看

四篇文章既有国外文学作品,又有中国文学作品。从这个角度看,更能说明真情无国籍之分,人间处处有真情,这正是本单元的主题体现。

3.从体裁上

《穷人》是小说,通过以刻画渔夫夫妇善良的形象为中心,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和恶劣环境的细致描写,统统都用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残酷。人们生活得水深火热,一切都那么的不现实,尽管这个人物是作者虚构的,但作者是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種种,合成一个”。在课文主人公的身上有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群众心灵的闪光点。通过刻画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现状,既具有普遍性,又有代表性。《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和《用心灵去倾听》则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是写实性记叙文。

虽然这几篇文章表达的主题都是真情,但由于表达方法各有不同。教学中我们要了解文本,吃透文本,首先自己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教材的异同,才能在教学中抓住关键所在,并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单篇或者多篇文本的比较阅读。

三、在课堂上如何实施

1.单篇教材的自我对比

我们在备课研习教材时,既要紧靠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根据当地当校甚至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教材内容的增删,上课时段落次序的调换,挖掘单篇教材内容之间的异同点,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力求让教材有限的范本内容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如在教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课时,我们可以进行三步阅读对比,帮助学生层层递进理内容与情感的深化。

第一步:内容对比——整体把握内容,对内容梗概进行对比。

文章主要写了”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 ),母亲(赞扬我写得“精彩极了 ” ),父亲(批评“我”写得“糟糕透了”)。后来,作者长大后明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的出发点都是爱)。

通过第一次的对比存同求异,初步理解父母态度虽然不同(求异),但是表达的爱是相同的(存同)。在这步骤把握了整篇课文的异同,为进一步体会以下内容的异同对比教学做好准备。

第二步:描写对比——品味人物描写内容,对比人物不同表现。

在分析品味父母的不同表达方式时,我们可以表格化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课堂教学进行到第二步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与情感的感悟基本达到了教材的要求。但是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把阅读感悟与写作结合起来,把教材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来,让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与巴迪的感受进行类比,所以我们可以进行第三步读写结合。

第三步:生活体验对比——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说一说,写一写你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一件事。

在这个环节上,我们借助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跟巴迪的感受比较,再次体会父母的爱虽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出发点都一样。我们可能暂时不理解,但是总会有理解的一天。通过动笔叙述自己的切身生活与感受,学生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恩之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2.多篇教材的纵横对比

对多篇文本的对比阅读教学,寻求文本异同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让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比较阅读可以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效率,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完成一定量的文本阅读。

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多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我们也可以在单篇课文讲解的基础上,找到章法,再让学生利用该方法迁移到多篇文本的阅读中,对文本的异同加以分析归纳,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与质量。当然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有效引导,老师要引导学生抓文本要领和关键,深入解释课文之间的异与同,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比如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说明性文章,我们可以对多篇文章进行比较,存同求异,让学生明白虽然同是说明文,但是每篇文章说明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如《鲸》与《松鼠》的比较:

表格内容的仔细比较,就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过程,在求异同中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与主题。同时在这样的比较中,我们更能领悟到编者编排教材的匠心。

3.补充材料的拓展对比

多篇对比阅读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单元文本,那学生的阅读方法得不到实践与提升。为了巩固对比阅读求同存异的技能,我们可以在单元课文学习后,补充与单元主题相似的文章。比如学习了十一册第三单元后,可以补充主题相似的读物《绿山墙的安妮》《根鸟》《青铜葵花》和《窗边的小豆豆》等小说。这些小说的相同之处是描写少年儿童生活,表达关爱的主题。但是又有很多不同点,作为课后阅读的补充,是為了让学生把课堂习得的存同求异的对比阅读方法,运用到到课外的阅读中,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种阅读能力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如果我们在单元比较教学中懂得存同求异,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使他们的语文阅读欣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比较探究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波.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的求同存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教学举隅[J].小学教学研究,2012(32):35-36.

[2]曾健霞.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策略浅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6):494.

[3]吴亚瑞.指向语用的小学语文校本作业训练体系初探[J].亚太教育,2016(24):14-15.

[4]孙艳.论利用外国文学作品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D].海南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着力点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肖亚庆宣布下半年工作“五要点”
试分析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着力点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着力点
浅谈煤炭建设企业转型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基层政府内部审计的着力点
多元视角,准确把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