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天瑶
摘 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了新的层次。教育领域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也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实施大量的改革措施,为国家与社会提供新型人才。会计行业作为目前社会中相对热门的行业,对人才招聘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中职院校培养会计人才带来了新的机遇。翻转课堂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会计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应用翻转课堂,会极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水平与质量。笔者对目前的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为翻转课堂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职院校;会计专业
引言:
中职院校作为基本的人才培养院校,在社会背景的情况下,对全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其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职院校也要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步伐,在全社会中站稳脚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在中职会计专业中有效应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全阶段的学习中应用翻转课堂,通过翻转课堂的灵活性,将其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学习会计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一、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自身以及学习过程的个性化需求,传统的中职会计教学模式已经完全无法满足该需求。中职院校的最基本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为了实现此教学目的,不能只是坐吃山空,不能单纯地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观念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而通过对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依旧沿用落后的教学模式,应用滞后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得不到更新,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传统的应试教育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深远,在其影响下,院校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成果与考试成绩成为普遍的关注点,而更应该注重的专业技能的实践性操作,却遭到了忽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下,教师会根据教材以及考试大纲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材知识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養。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很大程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很多教师对网络的应用依旧呈现表面性,单纯地将教材知识转变为PPT,或者是简单地利用几张图片进行教材内容的穿插讲解,没有有效地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教学水平也无法得到提升。
二、如何在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中有效运用翻转课堂
(一)丰富教学内容
会计行业作为与数据打交道的行业,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会大量地对学生进行数据的敏感度培养。会计专业会涉及大量的数据、会计科目、企业账目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简单地口头陈述,学生对数据、科目等内容缺少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有效的应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学习会计科目的借贷方向时,如果简单地运用教材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无法对内容更深入的理解,太疏于表面。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该内容之前,利用翻转课堂观看哪些科目的增加在借方,哪些科目的在贷方,并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六要素进行简单了解;然后在课堂中,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学习;课后对自身薄弱的环节,通过观看视频,更深层次地理解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可以通过碎片化的时间,对知识进行一定的补充,提高学习效率[1]。
(二)教材与实践互相结合
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不足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会计行业中,会计实操经验最为缺乏,因为中职院校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以便于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能够应对各种问题[2]。比如在讲解会计的基本职业道德中,教师可以通过搜集专业的财会人员在工作当中的业务内容以及国家出台的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最新准则,通过对操作出纳、会计、审计等工作中实际的操作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实际案例中所涉及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进行阐述,并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方面进行自我阐述。通过将实际工作中的实操案例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在课后对该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为今后的学习以及工作提供规范性准则。
结束语:
中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院校学生层次不一,教师需要及时的对自身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观念进行更新,避免因落后的教学方式,影响教学效率。翻转课堂在中职会计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将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以便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提升教学效率;学生可以通过碎片化的时间有效应用翻转课堂,对自身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反复观看并练习,提高学习效率。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为社会培养会计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慧德. “翻转课堂”在中职生会计实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 现代企业,2017(7):66-67.
[2]佚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机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8(18):25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