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活动课为土壤,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19-09-10 07:22邬吉霞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28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活动课

邬吉霞

摘要:语文活动课是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开设的课程,其开展模式类于文学社团,是语文常规教学中阅读课、口语交际课、写作课的综合。本文从语文活动课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如何通过组织开展课程活动、创新评价机制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结合笔者平时的教学经验,重点描述了在培养学生时,如何组织和开展课程活动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活动课;语文核心素养;活动组织;价机制

一、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活动课建设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语文核心素养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基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课堂建设,除了我们日常的阅读课、口语交际课和写作课,还可以有所变通。其教学地点可以不固定于教室,上课内容可以跳出课本,将学生从单调的教室中解放出来,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在文学艺术的氛围中,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土壤。

首先,语文活动课本身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学生在语文活动课进行创作的同时,是对自身世界观、价值观的重塑。还未历经社会大染缸的孩子们,他们的想象更加的天马行空,他们的思维更加的自由无拘,语文活动课的土壤恰适合这群还未定型的孩子发展与创新自己,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其次,语文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环境。

在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中,要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尊重小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学习潜能。语文活动课的自主性、灵活性,抛开了传统的语文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教材,甚至自编教材,这个“量身定制”的过程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此外,语文活动课的开展比较开放,不局限于师生问答的教学模式,不局限于特定的教室地点,学生可以走到街头、工厂,可以通过观察实验、亲历等多元化的方式,感知文学创作的生活来源,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的独立思考,加上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的小组合作,给学生的实践和创造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广泛开展阅读与写作活动

文学创作首先需要有“话”可讲。“话”就是内容,就是学生从外界吸收而来的观点,由内心创造出来的想法。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积累。通过阅读的沉淀,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拓展自己的思维宽度。

教师可以将语文活动课与学校图书馆相连。参与语文活动课的孩子,同时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一把通向图书馆的钥匙。教师可以留出一整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遨游,并可以给其中热爱阅读的孩子一个小小的特权:多借几本书。

在自主阅读的同时,可以开展“图书分享”活动,拓展孩子们的阅读面。教师可以放手让孩子们沿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翻阅喜欢的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动力),但也需要适时引导。教师可以在“图书分享”活动上向孩子们介绍有益的书籍,而孩子们也可以将自己读到的精彩部分与大家分享。这种交流的形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交流,孩子们也乐意投入,轻松自由的环境最有利于新思维的碰撞。

但不能只停留于阅读。如果阅读是接收,那么写作就是将接收的信息吸收后的再创造。读后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读后感并不好写,许多学生会将读后感写成枯燥的故事复述,重复别人的想法。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续编、新编,这个再创作的过程能够让孩子们自得其乐,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打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发挥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提升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二)选择丰富多样的文学社教材

不同于平时的语文课,教师可以系统地自编文学社学习和活动教材,也可以搜集不同风格的书籍,或是不同领域的书籍,作为语文活动课中的交流内容。甚至可以像王家卫拍电影那样,根据具体的情景具体的学生,随教随改。

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述“设计诗”,选择的是“世界最美的书”《蚁呓》设计者朱赢椿设计装帧的书籍《设计诗》。我将其中的作品复印下来,每个学生分到其中的几首,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感悟。这些孩子之前接触过古诗但未曾怎么接触过现代诗,却在一节课的讨论交流后,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意,上交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设计诗”。个别学生甚至还自己创编了一首诗。有的学生将文字编排成柳树的形状,来描述贺知章的“咏柳”;有的学生将自己写的诗歌排列成一只脚的形状,来描述自己对行走的感觉;也有的同学在描述自己的梦或是飞翔时,给诗歌中的文字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这种将文字设计与诗歌创作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玩”的同时,更加形象地理解和表达了诗歌。放手让孩子们去自学,去创造,他们可以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亲身实践活动的组织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除了纸质的教材,生活中的物、事,都可以是语文活动课交流的教材之一。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亲身的实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体验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让我们来描述一杯水。仅仅是凭空想象,学生的表达会停留于表面。我在课上给每位学生准备了半杯水,首先是观察,接着是品尝,之后是发散思维,联系生活。每一个学生最后形成的表达其实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再如对校园的描述,仅仅是描述印象并不足够,不如带着孩子们到校园里去走一圈,然后让孩子们描述印象最深的地方,每一个人观察的视角不同,而其中新视角的分享交流,也给其他的同学以灵感的闪电。

(四)网络平台的开发利用

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许多小学生早已有了自己的QQ与微信。网络最大特点就是交互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更快的速度上传作品,与更多的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从中获得肯定,获得指导,并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把每次活动中的优秀作品发表在语文活动课的博客中,学生可以将作品贴在语文活动课的论坛里,大家可以自由地发言、表达。学生在相互的交流里尽情地享受思维碰撞的火焰,并产生对文学创作、独立思考的兴趣,从而慢慢抵达叶圣陶所说的“自能阅读,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新境地。

三、以实效为基准,创新评价机制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我们平时的写作教学往往比较功利,将应试的技巧、高分挂在嘴边。最终可能生产出的是流水线上的学生,千篇一律的文章。他們知道怎样套用好的开头结尾,怎样运用各种修辞,但缺乏真实的质地,缺乏个性与创新的思考。因此,语文活动课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应拘泥于最后的某篇习作,而可以是过程中的发展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首先,要提倡学生自由写作。评价学生的作品之中是否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否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其次,是学生在语文活动课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评价。作品的上交情况,平时活动的参与度,比如是否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思考感思,又或在课堂、实践或论坛中是否有独特的见解。

再次,看学生是否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活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自己汇编作品集、组织演讲、游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探索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可以是评价的一部分。

这样,在课程活动的组织开展上下心思,在课程的评价机制上动脑筋,在不断地探索中,以语文活动课为土壤,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从而让语文活动课对学生的成长真正地起到有益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文辉.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沈明峰.构建文学社创新机制,提升学生语文素养[D].苏州大学.2009

[3]胡晓容.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教育论坛.2015(12)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活动课
活动课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言建构的策略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好一个 “殊途同归”
减法变成加法算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