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治稳定功能探析

2019-09-10 09:25张世杰
大东方 2019年6期
关键词:家庭养老

摘 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具有紧迫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在物质层面有利于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家庭养老在养老问题上的精神关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家庭养老;政治稳定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述评

中国古代先贤描述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生活图景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的养老方式,尤其是在农村。但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家庭养老”的不足日益显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农村社会的养老问题进行探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中国一直以来的养老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家庭养老演变为家国共责,对农村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众多学者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大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赵静华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探讨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凸显了养老问题的紧迫性和和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之处;第二,以具体省份为例探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戚晓明、周应恒基于山西省的调查试点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机制。第三,国内外养老保险的对比研究。洪秋妹对比瑞典、德国、法国和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突出了国外的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较高、独立性较强、模式多元化等特点,同时也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以及国外经验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总体来看,众多学者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政治学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中缺位。从已有的文献来看,众多学者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更多聚焦于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和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却并未站在政治稳定的高度来探讨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国家在农村社会养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农村老年群体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对于中国的政治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本文从政治学视角出发探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治稳定作用,以期更好的认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价值。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政治稳定的内在机理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弥补农村家庭养老不足,奠定政治稳定的制度基础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形式。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家庭不仅仅是由血缘凝聚起来的单位,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单位。土地的经营依靠单个人并不能完成,因此,家庭中的成員共同劳动,共同经营,共同消费。随着父母年老体弱,逐渐失去劳动能力无法耕种土地时,儿子们可共同耕种土地或对土地进行均分,并承担父母的养老粮。每个人每年要为年迈父母提供足够的养老粮,协调分配,同时可以互相监督,但对于不提供养老粮的行为会进行谴责。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制度,一种制度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对于地处偏僻,土壤贫瘠的地方,家庭养老会成为一大难题。如何解决因经济发展不均衡引起的家庭养老问题,是迫切希望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目前农村社会的养老需求,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土地减少都使得农村的养老面临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传统的养老模式无法解决,会产生老而无养的农村道德危机,甚至会对农村的稳定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国家和政府出台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弥补农村家庭养老的不足,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经济支持,同时,将国家支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国家和政府在经济上予以支持,家庭养老给予老年人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国家和家庭共同承担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让农村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让一些赡养老人基础薄弱的家庭可以有所依靠,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增强政府绩效合法性、夯实政治稳定的群众基础

政府的绩效合法性是指政府通过有效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并通过相对公平的方式实现分配,在消除贫困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提高自身合法性。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随着劳动能力的逐渐丧失,对社会的贡献逐渐下降,更容易成为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的老年群体。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老年群体大多数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导致他们在能力和素质上有所欠缺。农村的老年群体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只能依靠子女赡养。虽然法律上明确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但农村子女对老人的赡养更多是通过道德自律而非法律约束,因此往往会存在一些道德素质低下的子女不对老人履行自己的赡养义务,部分老人面对子女不尽孝的情况,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往往会选择沉默应对;部分老人可能产生悲观情绪,通过极端的方式加以应对,轻则偷奸耍滑,重则轻生自杀,成为农村的不稳定因素;随着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农村年迈的老人在物质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和保障,提升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增强政府的绩效合法性。此外,随着年轻人进城务工,家庭合作生产产生经济收入的必要性下降,家庭中的年轻人可以通过个人获取更多的财富,子代相对父代的权力上升,老年人曾经是家庭的核心,随着日渐衰老逐渐被边缘化,心理上产生了巨大落差。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也渴望被接受和认可,而积极参与到农村的政治生活中为他们提供了渠道。老年人虽然逐渐失去劳动能力,但是他们对于农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有着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可以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群体的政治参与,同时扩大政府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

三、总结与反思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但是要实现“老有所养”,仅仅依靠政府或者单纯依靠家庭并不可行。因此,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和自下而上家庭养老模式应结合起来。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完善和落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拓宽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宣传和倡导“孝”文化,鼓励和支持家庭养老,给予老年人更多精神上的慰藉,两者协调运行,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作者简介:

张世杰,(1995,5,2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猜你喜欢
家庭养老
农村“养儿防老”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对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思考
浅谈“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基于家庭养老视域的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力供给研究
转型期农村家庭养老困境解析
“社会养老”是否淡化了“子女责任”观念?
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家庭养老财务转移代际回报研究
家庭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