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颖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城镇化步伐加快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造成强烈冲击。当前我国传统农村家庭养老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负担重、空巢现象增多等情况。农村经济收入水平低是造成农村家庭养老困难的根本因素,同时劳动力不足、家庭结构变化和伦理意识改变又是养老问题更加突出的重要原因。其解决应当从政策、制度、设施等多方面不断改进,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
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098 — 03
2016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度国民經济统计数据,据了解我们国家目前“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1〕。根据联合国标准规定,一个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可以被成为“老龄化社会”。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重要和紧迫。农村大多数老年人依托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的实行有限。加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因此,研究目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现状
在我国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家庭养老具有悠久历史。家庭养老在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经济支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农村传统养老保障的支柱。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加速,农村家庭养老面临一些问题。
(一)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总人口中,城市老年人口约为7829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11.68%,农村老年人口约为993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4.98%;城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5225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7.8%,农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666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0.06%”〔2〕。根据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率高于城镇,人口老年化呈现基数大、高龄化的总体特征。农村老年人口在不断增加,而家庭里照顾老年人的人口不断减少。在农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个家庭如果有很多子女,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老年人晚年生活会得到较多的经济支持或者生活照料。而我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农村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双独生子女组成的小家庭难以承担四位老人的养老重担,子女的供养能力下降养老负担增大,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逐渐弱化。
(二)农村家庭养老经济负担沉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上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充裕,但仍有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这些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多数是自己的种地所得,外加子女的赡养费和一些社会保障金。随着年龄的增加,一方面老年人生产经营能力下降,收入逐渐减少,另一方面,老年人用于医疗卫生、健康等方面支出增加。因此,家庭养老所需的费用越来越高,但农村老人微薄的收入难以支付日常生活费用。家庭养老主要依靠其子女的经济供养,而“年轻人往往将自我的物质需求满足和供养子女放在家庭责任首要位置,在满足这两个目标之后,才去估计老人的赡养”〔3〕。子女经济条件较差时,为了减轻自己经济负担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费用,提供的经济支持十分有限的,一般仅能保障老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家庭养老中主要的供养者子女的经济负担沉重。
(三)农村家庭养老“空巢”现象增多
“空巢”现象是指子女因为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长期离家,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4〕。很多农村年轻人去城市就学或工作,农村老年人受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限制,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因此农村老年人一般独自留守在家里,导致了部分农村“空巢”家庭的产生。一些年迈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出现疾病问题时无人照顾,也无法像城市里人们借助便利的服务条件进行自我照料,而且老人独自在家,人身和财产安全存在很大隐患。留守在家的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难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独自留守在家里更容易产生空虚感和失落感,严重的还可能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活动匮乏,农村老人精神生活十分单调。
二、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成因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另外家庭结构变化、传统孝道价值观也是影响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的重要因素,全面了解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成因,以便采取更好的措施保障农村家庭养老。
(一)农村收入普遍偏低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农村老年人所积累和掌握的农业生产经验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老年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收入不断减少。同时,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发达的国外农业的冲击,使得投入多而产出低、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收入极不稳定。这种情况下,我国农村尚存在大量相对贫困家庭,家庭收入普遍偏低,仅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低下与与老年人养老需求形成尖锐的矛盾,引发家庭养老的许多问题,农民收入低不足支撑家庭养老所需的经济供给。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造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远赴城市务工,造成农村留守老人的增加。劳动力流失带来的家庭结构、居住距离的变化,间接削弱了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家庭成员之间的长期分居,造成子女赡养老人不便,从而使老年人养老保障程度有所下降。经济越落后的农村,更多劳动力流出,老年抚养比更高,养老压力更大。
(二)农村老人地位弱化
我国传统社会家庭规模大,日常家庭生活的计划都要以老人为中心,老人们掌握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由此获得大家庭中的最高地位,形成了以父辈为权力核心的稳定的家庭结构。但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家庭规模一直呈缩小趋势,核心家庭占有较大比例。核心家庭是指两代人组成的家庭,成员是夫妻两人及其未婚孩子。年轻人组建自己的小家庭,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减少。而且随着科技发展,年轻人获取知识信息更多得益于学校、工作单位、传播媒体等社会资源,老年人旧的生产经验在生活中指导作用变小。再加上老人难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不再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向心力和凝聚力也越来越弱。老人权威地位弱化,经济收入低且没有足够的储蓄,只能依赖子女养老。在核心家庭中,年轻人更多将精力财力向子女倾斜,对后代重视而相对忽略老人,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更没有时间照顾留守家中的老人,老年人受到的照顾和精神慰藉有限。
(三)农村孝道意识淡薄
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孝道思想一直在农村家庭养老中发挥着作用。《孝经》中就提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这是庶人应尽之孝”,而且“儒家文化强调孝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子女对父母的孝养是发自内心,是一种自然的亲情表达”〔5〕。孝道思想是农村家庭养老得以延续的内在动力。养老文化的内涵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向尊敬父母长辈、实现家庭和睦的现代观念转变。城市化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造成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冷漠。传统的价值观不断受到拜金主义、效益主义、消费主义、个体主义等新的价值观的挑战,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受到严重冲击,导致年轻人不愿赡养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农村老人老年生活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三、我國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对策
尽管农村的家庭养老功能已经呈现弱化趋势,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就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家庭养老还是农村养老的主要保障。在巩固和发展农村家庭养老的同时,不断发展社会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方式,保障农村老人晚年生活。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型农村建设
家庭养老最主要的方面是家庭对老人提供的经济保障,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微薄收入难以独自承担养老重担。因此政府要通过政策和资金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更好地促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逐步扩大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增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里的能力,支持和鼓励农村返乡创业和就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要求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继续加大对公路、水利设施等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农村的医疗条件和医疗设备、增强乡村基层义务人员队伍业务水平,解决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减小农村老人的养老压力。新农村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例如北京周边地区通过“菜篮子”工程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乡镇企业不仅吸引农村年轻劳动力返乡就业,改善了“空巢”现象,而且为农村居民赡养老人提供经济上支持。
(二)构建多元养老模式,完善农村养老保障
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难题。建立多支柱养老模式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集体养老、社区养老等形式为辅。首先要巩固和支持家庭养老,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家庭在养老方面具有社会养老等模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目前老年人的养老主要依靠家庭解决,其基础地位需要长期坚持,以最大限度发挥家庭在养老中的作用。其次要加强社会养老,政府可根据乡镇具体养老需要,逐步增加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扩大其的规模,对养老机构加强管理,提高其服务水平。吸引社会资源,促进养老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社会组织办养老机构予以支持,降低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门槛。最后是建立农村社区养老,要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养老设施、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增添老年人健身和娱乐设施,想方设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上门助理等服务,定期对老人的生活情况进行观察、照料。政府要建立一个以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救助、基本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网络。
(三)加强家庭道德教育,弘扬尊老爱老传统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和传递一切价值观念的基石,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巨大。父母是孩子的身教典范,有“父慈子孝”之说,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同样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将孝文化教育融入学生德育课程。例如乡镇中学可以统一组织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在敬老院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主要内容将以打扫卫生、自编表演节目等。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老爱老教育从课堂知识教育延伸到课外实践及家庭生活,使青少年学会关心孝敬自己的父母、身边的老人和长辈。儒家文化中“孝为百善之首”、“父母在,不远游”等形象描绘了孝顺老人、赡养老人的传统观念。政府要深入持久地进行养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传,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关心重视老年人的社会风尚。还要大力表彰农村里孝敬老人的真实事迹,树立一批尊敬老人先进典型,倡导人们要关爱老年人。政府的宣传部门充分利用报纸,乡村知识文化宣传栏开办专门反映老年人生活的专题栏目,通过办“尊老爱老宣传周”、评选“敬老之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老年人不单在经济上获得保障,而且在精神慰籍上得到充实,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更美好幸福。
(四)关爱老人精神需求,构建和谐代际关系
从老年人自身来说“个人的责任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使自己身心健康,还要根据自己兴趣培养业余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政府方面要多举办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城镇的文化下乡活动,送各种题材影片和戏剧表演下乡,每周在各个村庄巡回播放影片,极大丰富了农村老人的文化生活。调查表明,老人的情感需求主要通过与子女的交流来满足,老人与子女陪伴交流中可以时刻体会到家的温暖,子女后辈的爱戴使老年人生活不再孤寂。子女由于求学、就业、发展等原因做不到每天陪伴老人,可以利用节假日多回家看望老人、通过网络聊天视频来进行弥补,抽出时间和精力与父母对话交流,向父母倾诉烦恼、聆听父母的唠叨。父母与子女要加强沟通和交流避免误会,相互之间构建和谐代际关系。
尽管我国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出现诸多问题,但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家庭养老将长期存在。农村家庭养老在养老体系中是核心地位,我们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家庭养老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政府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积极应对老龄化,全面建成以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救助、基本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网络社会保障体系。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更关系到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只有政府、社会、子女等社会各层面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使农村老人安享晚年。
〔参 考 文 献〕
〔1〕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http://www.stats.gov.cn,2016-02-29.
〔2〕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报).〔DB/OL〕.http://www.stats.gov.cn,2011-04-28.
〔3〕苏娜.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现状探析〔J〕.今日中国论坛,2013,(09):16-18.
〔4〕孙乐琪.2015家庭发展报告: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一半〔N〕.北京晚报,2015-05-13,(03).
〔5〕郭昕.城市化给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带来的新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02):66-67.
〔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