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娥+李艺欣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应提高认识、开源节流、主动干预、换位思考,多方协同作用,担负起完善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责任。
【关键词】家庭养老 城市化 留守老人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使得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日趋弱化,空巢老人在农村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现阶段农村“养老难”问题十分突出
近年来,我国农村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失去原有的经济和社会基础,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冲击。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总人口规模约为13.7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其中近六成分布在农村。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能达到2.48亿,其中70%以上会居住在农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守老人经济基础薄弱,加之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的家庭规模小型化,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社区服务有待完善等,农村传统家庭养老面临多重困境。
现阶段農村传统家庭老人的养老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子女和储蓄,实际上仍然是以终身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实施“反哺式”养老。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以及农村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方式中的不可替代性。目前我国农村中只有6.2%的老人能够享受“五保”,其余93.8%的农村老人的养老方式完全是家庭赡养。家庭人口的外流、子女外出学习或工作等因素使得两代人分居两地,家庭主体缺位直接影响到农村老人享受家庭养老的质量。一些农村高龄留守老人受子女外出务工、家庭经济拮据等影响,年老还需要自养,高龄仍需要干沉重的农活,“养老难”问题十分突出。
城市化加速背景下,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难题
过去,在我国农村有超过一亿的农村老人主要依靠农耕社会的“养儿防老”模式度过晚年。然而,现如今时过境迁,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观念的转型使得农村家庭结构出现变化。户均人口数减少、居住方式发生改变、老年人传统的家庭权威丧失、代际关系的重构等诸多方面因素存在,使得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诸多困难。
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冲击。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却是未富先老。农村老年人大多没有固定收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养老的绝对需求量扩大,农村大量耕地被征用,有效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收入降低,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使得农村家庭各方面养老资源供给能力下降。而农村经济落后于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家庭,必将使得家庭养老压力更大。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进城子女供养农村老人负担重。家庭养老是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方式,然而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家庭规模在持续地缩小,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目前“小家庭”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和趋势,3人、2人家庭成为家庭类型主体。农村家庭子女数量减少,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使得农村传统家庭供养资源减少。在养老方面,原来由多个子女共同赡养一个老人变成了现在的少数子女赡养多位老人,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加重。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的生活照料不足,生病后的庞大药费支出、护理和营养费用等都是进城务工子女面临的沉重经济负担。长期聚少离多所带来的空巢家庭和代际分化问题,造成农村老年人“老无所依”、生活拮据、失去精神慰藉,子女即便有心赡养老人,也是一年半载才回家一次,给予老人的赡养费大多也是象征性的,根本无法解除农村老人养老的困境。
生活不习惯,农村老人进城养老难。将老人接到城里生活,一方面,子女收入有限,还要养育下一代,无疑会增加城市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对老人来讲,城里与农村差异大,很多老人不会用天然气炉灶、不会使用家用电器,被城市的众多规矩束缚,难以与家乡的父老乡亲见面聊天、又不知如何与陌生人交谈,待在家里就更为孤寂。对城市生活的极度不适应,甚至造成老人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大部分农村老人进城养老难。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这些农村老人的养老、医疗、衣食照料等方面面临着种种挑战。
孝敬意识弱化,农村老人与子女生活存在代沟问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然而此传统目前明显弱化。不少老人得不到子女应有的尊重。这一方面与子女们的孝敬意识有关,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问题。两代人因年龄差异、时代差异而形成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必然在家庭生活中有所反映。久居城市的子女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已经趋于城市化,而多数农村老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还都沿袭着过去乡村的模式。
由此看来,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农村传统家庭养老作为最主流的养老模式,正面临着城市化所带来的阵阵剧痛。
应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难题的对策
提高认识,强化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现阶段,家庭养老特别是子女养老仍然是农村切实可行的主要养老方式,发挥着社会养老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人口老龄化及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象,需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道德和法律双管齐下,动员一切力量来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首先,弘扬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加强子女赡养父母的观念。对善待老人的家庭,可评选道德模范并给予物质鼓励,提高子女赡养父母的自觉性。其次,加强法律的强制保障,依法严厉惩处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虐待老人的恶劣行为。通过道德的约束和法律的规范,巩固和强化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地位和作用,让农村老人既能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又能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开源节流,减轻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要鼓励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工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把进城农民转化成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居民,把近邻城镇建设成农村工业的聚集地或农产品的交易中心,增强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得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劳动力市场有效衔接起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农民工收入就等于减轻农民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为了切实减轻农村传统家庭养老负担,必须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福利制度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消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使进城农民工在子女教育、劳动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主动干预,多方协同作用,担负起完善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责任。其一,政府要主动干预,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制度,将其作为辅助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补充手段。其二,进行必要的老年社会工作干预,社会工作者给进城养老的农村老人普及城市生活技能、开展城市生活技能训练、举办技能竞赛等,并组织社区内的进城老人在生活技能上进行模拟演习。其三,法律要积极干预,为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提供及时指导和有效监督。
换位思考,关怀感恩,共创和谐养老。一方面,要加强敬老爱老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另一方面,应引导农村老人正确定位自己在孙辈和子女之间的角色,彼此尊重、宽容,进城老人尊重儿女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体谅儿女工作的辛苦,并多发挥自身价值,在享受政府和社会关怀的同时也发挥余热,主动为社会、家庭做贡献。
(作者分别为沧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沧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当代阐释及现实应用”(项目编号:20160303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浙江农村为例》,《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