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顺 刘建丰
摘 要:教育心理学指出,提问,是一种引发学生有意注意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提升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方法。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而提问的时间一般占了课堂时间的很大一部分,那么一节课里提问的策略及有效性关系着整节课的成效。所以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就至关重要。在这里,本人结合课堂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探究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提问时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并形成持续的现场动机。为此教师课前要对课上提出的问题做精心设计,使提出的问题切合学生实际,有思考价值,有目的要求,有层次指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减少课上提问的随意性,避免出现思维含量低下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提问”。
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时,教师首先出示三个小题,前两个题目学生一望即知,可很快说出答案,此时,教师提出下面的问题:
你能直接得出不等式的解集吗?
学生不能一下子看出答案,正在感到困惑之时,教师指出:我们要求这样复杂的不等式,就需要对它进行变形,变成前面那种简单的不等式。那么,怎样对不等式进行变形呢?变形的依据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不等式的性质。
这段引入自然流畅,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又说明了新内容学习的必要性,可谓一举两得。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去设问
学生的思维过程是由直观到抽象的,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影响提问的思维含量。
例如,在《菱形的判定》教学中教师画出图形后,提问:
师:菱形的判定已学过哪几种方法?
生: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吗?证明边相等有什么方法?
生: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师:选择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课堂的提问既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问题太易,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使提问失去价值。数学课的提问既要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也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使提问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思考的兴趣。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在学生加深知识理解、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生长点处设置疑问,使提问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利于思维发展
提问要关注全体学生。提问内容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富有层次性,不同的问题要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取头脑中的相关信息,做出合理的整合与推理,分析和解决当前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深化。例如,在 “二次根式概念” 教学中的提问: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根式,你认为什么样的式子是二次根式?你能写出一个二次根式吗?
多数学生都能举手,学生在1黑板上写出后,老师再问,能给同学们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1答不上来,这时请其他同学帮助,学生2答定义,但缺条件 ≥0,这时老师自己写了两个式子:(一对、一错,错的是被开方数为负数),让学生1判别(对的)并重述理由,学生2判别(错的),两人对知识的理解都得到提高,进而点出被开方数(或式)为非负数,复习过程完成。
这种问法指向多数学生,一般都能写出(会识别)简单二次根式(提升多数学生的信心),然后的追问、重述,使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都有收获。由于是学生在写、在交流,老师只是组织引导,提问既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踊跃表现的情感,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了积极参与的氛围。
总之,数学课堂是思维的世界,问题犹如点燃思维的火苗。一节优秀的数学课离不开精彩的提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不断优化提问的策略,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才能真正让课堂提问發挥其应有的功效,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因提问而不断闪耀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