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明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授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课堂,更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课堂。在本文中重点探讨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式,以此希望能给广大教育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在原有事物的认知基础上不断思考和探索新知识、新内容的思维,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高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在学生日常的学习记忆、联想、认知、理解中形成创造性思维激发的初始环境,进而循序渐进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性。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需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总结能力等。这种具有综合性质的学科能够在其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淀,进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除此之外语文学科的自由性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语文学科本身在学习内容上存在广泛性,在学习形式上具有多元性和组合性,因此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自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并不断提升自我创造思维和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方式
1.明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尽管学生在个性表现上具有个体的差异性,但是就整个群体而言,学生在个性发展中都具有共性。教师对学生个性发展阶段的判断以及个性特征的了解能够帮助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偏好,进而能够设计和开展具有适应性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建设。根据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分期理论而言,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自主性、创造性的心理需求较为强烈。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课程设计和组织的时候,保证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要对学生发展进行过多的约束和限制,尽量少对学生施加过多的压力情绪和紧张氛围,适当的压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压力太大会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厌倦感,难以在语文课堂中产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2.自主性学习的建设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性空间中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小学生渴望展示自我能力的体现以及自我表达,因此教师不应该过于约束孩子的天性。在自主性学习中,教师可以以下几种组织形式:第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当教师确定语文学习内容后,可以通过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经验回顾、自主查阅资料和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内容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性;第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学习与讨论的小组,在群体讨论中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相互取长补短,形成群体的智慧决策。
3.整合化发展语文课堂内容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与众不同在于其包容性,可以与其他的学科、文化相互融合。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都是针对课本内容进行教师授课,没有融入新的内涵、多样化的内容。在小学语文的创造性发展中,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美术、音乐、舞蹈等其他的素质学科内容,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中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为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做铺垫。在自主探究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将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入进诗词学生中,在无边界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创造性。
4.多维互动课堂的建立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互动不充分、不全面,因此学生在語文课堂中较为拘谨,没有办法拓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是从转化学生学习地位的教学思想入手,通过各种创新、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加强学生、教师、环境之间的互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和意愿,并在开放互动的环境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创造力以及综合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在多维互动教学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主探究和学习语文知识。在教学环境中,教师会借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和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现一个形象化的语文学习环境,增进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理解,并进一步培养自身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5.语文课程多层次目标的建立
在开放、包容的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需要利用教学目标来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同时,学生在认知和理解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能够对自我的学习思维和行动有了更深刻的启发,进而提升其逻辑思维和创作思维。在语文课程中,目标的确立能够有效引导整个活动过程,帮助教师进行活动设计和活动组织过程。同时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将课程目标传达给学生,能够增进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认知和理解。并且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中,目标还可以继续拆分、分配给学生小组群体和个体,使学生深度参与语文学习中,能够有理可循,更有规律的安排小组探究和自主探究,正确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在教师语文学习的目标建设中,需要从认知领域的目标、行为领域的目标这两个层次进行建设。认知领域的目标,是学生对某个语文知识点在定义、特点、应用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在目标完成中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思维能力、联想能力以及归纳能力。行为领域的目标是学生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对知识的应用情况,能够在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启蒙时期,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利用多维互动的思维和方式创新教学方式,并通过多层次的语文教学目标的建立和传达来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1]蒋桂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板书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8(30).
[2]傅春燕.如何构建充满人文气息的小学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