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燕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灌、压”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引、启、导”的教学方法,转变思想,更至新观念,师生互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应试教育;师生互动;评价策略]
传统的应试教育几乎忽视了诸多素质的培养,忽视了现代社会十分注重的诸如兴趣、情感、态度、意志、创造力、价值观等品质的培养。要知道,学生的脑袋瓜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随时等待着燃烧的火炬。衡量教育工作的成败,应当看其能否塑造健全而独立的人格,能否全面优化学生的素质,而不是培养一批只会考试的孩子。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注重互动,充分发挥他们在教与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也加大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力度,初中历史教师更是如此。俗话说得好:“强将手下无弱兵。”假如老师们对我国以及世界历史确实做到了如指掌,对中外历史的各个转折点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都成竹在胸,加之在课堂上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讲得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头头是道,毫无疑问学生们定会“亲其师,信其道”的。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起到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和启发学生形成对中外各个历史期间的历史事件、历史過程的再认识、再呈现和对一些历史知识的逻辑结构与知识体系的二次建构。这就需要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时准确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的中外历史知识。
除教育理论与教改探索以外,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还应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和科学的语言表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创造一种意境和氛围,把学生引领到历史的境地,使他们有一种临其境的感觉。如此,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众所周知,传统的授课方式、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解教材以及师生问答来进行。当然,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自有它的长处,而且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有目共睹的。历史是生动的,也是鲜活的,因此,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述,学生是想象不出那气势恢宏的历史场面以及美妙绝伦的艺术品位的。所以,要想尽办法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依靠多媒体进行学习,就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把虚幻的历史变为眼前的实景,从而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增强了历史的可信性,还可缩短遥远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还能极大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师生的互动效应
初中历史教学要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要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自觉勤奋地活泼有趣地参与学习,从而获得互动效应。谁都知道教师的能力、水平都有所不同,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故尔教师不可能千篇一律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学生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完全独立地投入学习。因此,师生应有机地进行互动,友好地和睦相处,取长补短,何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积极开展民主教学,合作教学,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的群言堂,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实际上,师生互动,民主教学,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启发、诱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进评价策略
近年来,在西方较为流行的“头脑风暴法”对我国的教堂实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即在教学中通过暂缓做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利用这一教学方法应遵循的规则是:禁止批评;鼓励畅所欲言;鼓励各种逆向思维;欢迎提出改进意见。
在教育评价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外在评价,同时也要推崇一种促进性的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自我评价法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看出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评价方式得到全新的改变,课堂的气氛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真正的良好的师生互动才能形成。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就必须让师生互动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