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鲲 张仁景
小学阶段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该阶段的教育和管理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小学阶段仍普遍实行以行政班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小学阶段班级管理的特点,并结合班级管理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有效改进班级管理策略,则考验着全员育人之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集体智慧。
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
从目前行政班所承担的教育功能看,小学班级管理主要包含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课程管理、活动育人项目管理5个方面。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教育理念也逐步渗透进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使班级管理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民主化特点 民主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更是一个教育概念。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学校有义务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民主、法制等文明社会核心价值的解读、教育和实践。小学生受制于年龄特点与认知能力,对民主、法制等抽象的社会概念认识比较模糊。因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立德树人为目的的班级管理理念,创新班级管理方式,将班级打造成学生认知和践行民主理念、健康快乐成长的舞台。
个性化特点 正如天底下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都是性情各异、特长有别的教育个体。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善于借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策,基于对学生个性的深入了解,合理分配班级管理角色,进而营造丰富多元的班级管理文化,在尊重与包容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科学化特点 班级管理首先是一门科学,它包含先进的管理理念、健全的管理制度、流畅的运行机制、规范的考核评价等。班主任的性格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班级的集体人格,但如果没有科学化、整体性的班级管理设计,一味突出班主任的人治作用,班级管理效果则会表现出间断性和不可持续的特点。
全员化特点 全员化特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义务和责任,班主任的职责不再赘述,而任课教师则可以通过学情会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等方式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二是,全体学生和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不断完善班级学生组织和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学生和家长的能动性,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小学班级管理的改进策略
小学班级管理呈现出的新特点,笔者根据这些特点,并结合自身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对改进原有的班级管理策略提出新的思考。
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小主人 小学生天性单纯,对班主任和班级有着强烈的感情依赖和情感认同。因此,班主任要在科学指导的前提下,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以班级常规制度建设为例,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面向学生征集他们认为的不当行为习惯,然后分类梳理。完成以上步骤后,班主任可以将学生自我梳理的不良行为和日常行为规范分别张贴到班内的显要位置,并结合学生的优缺点组合,分别成立着装类、行为类、饮食类、学习类等不同类别的监督小组,规范学生的行为。
实行以人为本个性化管理 班主任要想有效实施个性化的班级管理策略,关键在于对班内学生有全面且深入的了解。班主任可以根据每名同学的家庭、学习、兴趣、特长等情况,建立学生发展手册,随时记录学生综合成长状况。实行部分班级管理角色换位制度,定期将某一方面表现突出或进步较大的同学安排到相应的管理角色上,一方面为其他同学树立了示范榜样,另一方面对他自身成长予以了肯定和激励。
建立规范有序的班级事務运行机制 有的班主任一天不在学校,班级便乱成了一锅粥;而有的班主任每天悠然自得,班级却管理的井井有条。以上现象与班级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有很大关系。而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恰恰是发挥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和特长组织能力,三者有机融合,互为整体。单就班级事务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建设而言,班主任要结合班级管理的日常事务,为班级管理各角色处理各类事务设定相应的流程,如具体职责、反馈流程等。还要选择适当时段,让具体负责班级管理相关事务的同学对工作开展情况予以总结,班主任跟进点评,并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
任课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管理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普遍实行了全员育人制度和学情生情分析制度,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不断加深。小学生对各学科知识充满了好奇与渴求,进而对掌握这些知识的老师形成了崇拜。相较于初中和高中,小学阶段任课教师的教育话语权更强,对小学生的教育影响更深,因此,班主任要善于整合任课教师的教育资源,服务于班级管理。在加强与任课教师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班主任更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将班级管理情况作为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的重要议题,反馈通报班级管理情况并征求家长的意见。
班级管理策略的研究与实施一定要建立在对班级管理特点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一定要从班级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融合教师和家长的力量,从而更好地推动班级管理建设。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