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游戏化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2019-09-10 07:22赵丽娟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游戏化计算能力

赵丽娟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提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教学指导作用。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通过开展游戏化教学,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法则教学与计算练习趣味化,通过多种多样的游戏环节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实现迁移、深化算法、发展思维、强化估算,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基础教育 游戏化 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然而,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计算能力普遍较差,教师又十分清楚学生的这一不足,导致计算能力的教学趋于枯燥和乏味,学生难以投入兴趣和精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数学计算产生兴趣呢?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呢?开展游戏化教学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難题。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转化为轻松欢乐的“游戏挑战”,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一、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算理,顾名思义,是指计算过程中的运算道理,即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只有正确理解算理,才能准确掌握运算法则和计算方法。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编者为使教学充分渗透算理,编写了很多由浅入深计算情境的内容,将这一方式运用到游戏化教学过程也同样适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相关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分组探索的情景,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使上式成立的填法共有多少种?通过情境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们瞬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讨论了起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几分钟的讨论之后,学生们得出了如“3+4=4+3”和“3×4=4×3”的答案。此时,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个问题进行发问:为什么“3×4”和“4×3”的结果是相等的呢?有的学生说,因为“3×4”和“4×3”的答案都是12,所以相等。有的学生假设情境来解释,每排站三个人共站四排,和每排站四个人共站三排,总人数是一样的。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并没有讲解算理,但学生在情境中依靠自己的探索理解了算理。

很多学生计算能力不强的原因,不是没有记忆运算的法则,而是对于计算的算理本身不理解,导致对“何为加减”“何为乘除”不明晰。教师通过开展游戏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以学生亲身经历的计算情境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二、实物实验,实现迁移

抽象思维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形象思维对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出发,设计游戏化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生动的实物实验,实现从直观现象到抽象运算的知识迁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时,笔者用实物实验小游戏代替了传统的算法法则的教学。在上课伊始,笔者给每一小组的学生各分发了44支铅笔(4×10支/盒+4支),让每组学生做一个小游戏:把这44支铅笔平均分给其他的4个同学,要怎么分配呢?几乎所有的小组都先将4个整盒的铅笔进行分配,然后再把4支零散的铅笔分给每个人。笔者装扮成记者采访负责分配的学生,问他们为什么先分整盒的,再分零散的。一个学生说:“这样第一次分的时候就可以得到10支,比较开心。”还有一个学生说:“因为每盒是一样多的,10支,直接分一人一盒,既平均又省事。”此时,“分笔问题”就向除法问题开始了迁移。

“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实物实验的加入,不仅充分调动了小学阶段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了学生对探究计算过程的兴趣,还使本来抽象的计算过程变得直观且立体,更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构建符号语言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自主创编,深化算法

如果说算理是复杂的逻辑理论,那么算法就是对算理高度精炼、有效的总结,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在深化算法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游戏化自主创编题目,代替传统的讲解、练习、纠错的算法教学过程,避免了重复和枯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巩固算法的过程中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课中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运算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填□”小游戏让学生们讨论一共有几种填写方案:

为了“破解”这个游戏,学生们对竖式的计算法则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之前没有十分理解竖式运算的学生也积极地向其他同学求教。几分钟后,学生总结出:第一个空可以填数字“1”,在最下一行乘积的十位数上就填“0”,如果第一个空填数字“6”,乘积的十位上因为个位上2×6=12,进位应该填“1”。经过这个小游戏,学生们加深了对于竖式算法的理解。

相对于通过大量的竖式来教学学生练习运算规则,游戏化的训练方式更加受到学生的喜爱。同样是计算练习,教师只需要稍加设计,就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和练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即使练习计算的量减少了,但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反而更好,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四、简便竞赛,发展思维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课20分钟以后,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开始呈下降趋势。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设计开展游戏化教学,组织简便运算的计算竞赛等,锻炼学生的计算速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延长学生注意力专注的时间,帮助学生发展思维。

例如,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练习课堂上,笔者创新教学模式,采用计算比赛的形式,将题目装在信封中提前放在学生的课桌一角。计时开始,学生拆开信封计算里面的题目(每人10道常规题和2道附加题),常规题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如217×3、221×2,附加题是四位数乘一位数,如1123×3、2562×2。学生们不仅为了赢得比赛主动做一些计算练习,还主动探索四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有几个学生在竞赛中获得了满分。

与常规的计算能力教学形式相比,精心设计的游戏化教学环节已经逐步展现出其独有的优势和特色。在各类“计算游戏”中,学生不仅紧随教师的思维思考、计算教学的步伐,更有了一个展示自我、肯定自我的平台,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中来。

五、联系生活,强化估算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和实践经验通过逻辑性语言高度总结后的产物。基于数学最本质的特点,教师在设计游戏化教学环节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还原生活情境、联想生活需求等开展游戏,帮助学生强化估算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估算”练习中,笔者联系生活情境设置小游戏,让学生们以接龙的方式扮演“妈妈”和“孩子”,妈妈让孩子去买任意数量的物品,孩子来判断需要向妈妈要多少钱(如妈妈让孩子买两瓶19元/瓶的酱油,孩子就向妈妈要20×2=40元钱),然后扮演“孩子”的学生再任选另一个同学继续这个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的是游戏的快乐而不是练习的枯燥,他们不仅将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充分地结合了起来,估算能力还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但学习知识最好的地方却是生活本身。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开展游戏化教学,将游戏、计算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最基础、最重要的能力。在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固有的、传统的教学思路,从小学生的性格天性出发,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游戏化环节中理解算理、深化算法、强化估算,并且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思维开拓,综合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敏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的结构分析及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

[2]刘小燕.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游戏化计算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中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进阶式培养策略
浅谈我园美术园本课程游戏化的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