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2019-09-10 07:22梁炽平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法治素养培育路径道德与法治

梁炽平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培育公民的法治素养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在小学没有设置专门法治课程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小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阵地,授课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科学认识法治素养的重要性,不断探讨和完善培育法治素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素养;培育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用新时代法治文化的力量,去培养学生法治信仰,提高学生法治素养,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客观需要。小学品德课程已经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法治素养”的概念

小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是小学生法治素养的前提条件。小学生把对法律的认知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即是小学生法治素养的实践基础。两者合二为一即构成小学生基本的法治素养。两者融合的关节点即是法治心理和法治思维,所以,小学生健全的法治心理和法治思维是法治素养培育的切入点。一般意义上的法治素养是指:接受法律调节和规范的社会主体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认知、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看法以及对法律规范的认同的自觉程度最高的一种意识。

针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世界观、价值观、认知能力的特点,培养法治素养的前提是小学生具备较丰富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在学法、懂法、守法的基础上,提升对法律的认知水平,用法治意识参与社会生活,用法治意识看待社会问题。因此,小学生法治素养包括了法治认知、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四大指标及内容。小学低年段侧重于法治认知,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注重学生的法治认知,从感官上认知法律。小学中高年级侧重法治思维与法治意识,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初步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法治素养的作用与 意义

(一)是建设法治中国,培育现代法治公民的现实需要

依法治国的基础是现代公民的法治素养,而在我国公民法律知识逐步增长的情况下,公民法治素养存在着较多不足。因此,必须从国家民族长远利益和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的高度去认识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是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不断完善小学法治教材体系,编写法治教育专册教材、读本,并将其纳入免费教材书范围,在小学普及宪法基本常识。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名称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由此看出,小学生的法治素养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法兴趣,提升小学生的法治认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学习的最大驱动力是学习兴趣。法律知识枯燥无味,法律规定严谨、条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法律知识是无趣的,法律条文的内容也难以被小学生接受和理解。任何形式主义、条文灌输式教学都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起到教育的反效果。因此培养学生学法兴趣是培育法治素养的第一步。

《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结合,图片比较多,文字较少,老师在把握教材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设计教学步骤,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展示法律知识,准确、科学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然后以吸引学生的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认知范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生活化教学,在生活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教育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指导生活,道德与法治非常重视生活化教学。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任何学习环节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生活进行。运用学生身边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用法治思维思考和看待事情。例如,在讲授交通安全法相关知识时,不能脱离学生生活,而应该创设生活情境,围绕着学生身边酒驾、醉驾、冲红灯等生活化的例子,让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学会用法治眼光看世界、想问题。

(三)注重活动式教学,在活动教学中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尤其重视活动化的教学。课堂教学中搞形式主义、过分讲究法律知识灌输而忽视法治教育实效的陈旧教学模式值得深刻反思。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把学生带进老师预设的活动中,在活动中互动交流、思想碰撞、反思结论、内化升华。学生扮演警察、律师、法官、维权者、侵权者等角色,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法律就在身边,法治是生活的需要,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四)注重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树立责任意识

案例是学法的重要素材资源,有效的案例能引起小学生的共鸣,甚至让小学生产生生活上的迁移,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法治知识。但案例的选取很重要,既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既要现实案例,又要注重内容的鲜活,做到知行合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在案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学习和了解的不是故事,也不是故事背后的法律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思考案例背后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与义务。在案例中思考,我们应该承担起哪些责任,哪些权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哪些是法律规定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哪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违法行为。从案例中思考权利与义务,树立责任意识。

(五)注重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法治视野

在互聯网、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法治教育不能单凭文字和老师的语言。法治漫画、法治微视频、法治故事动画等多媒体,多视觉教学对小学生更具有吸引力。由于年龄和现实客观条件制约,小学生无法参与旁听法庭审理等实践活动。但老师可以借助实时视频转播或者录像播放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法院审理案件情景,拓宽学生的法治视野。教师和学校可以邀请警察、法官、律师志愿者进课堂,与学生分享办案经历、分享法治故事,充分利用身边教育资源,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

(六)注重协同配合教育,“小手牵大手”形成家校合力,拓宽法治教育路径

作为课堂的延伸,课后研讨学习起到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的作用。法治素养除了学习法律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践行法治行为,用法治思维指引法治行为,树立法治信仰。因此,在课前和课后,可以布置一些“小手牵大手”家校合作的研学作业,例如:制作一份法治手抄报、描绘一幅法治漫画、与父母一起写一份拒绝酒驾和醉驾的承诺书、与父母录制一集法治故事、收集法治案例等。引导学生在社区进行法治宣传活动,做法治宣传小使者,倡导他人学法、守法、护法的同时,自己法治思想也从中得到内化和升华,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合力,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法治素养属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属于社会参与方面的重要核心素养。在小学没有专门法治课程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法治素养培育的主阵地,授课老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科学认识法治素养的重要性,不断探讨和完善培育法治素养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丁以升.法治问题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媛媛,李立涛.法治的文化基础——尚法理念[J].法治与社会,2009(05).

[3]来君.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探析[J].攀登,2010(29).

[4]秦岩,代志鹏.解读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03).

猜你喜欢
法治素养培育路径道德与法治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析高职院校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和养成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