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秀
一、积极心理学和阅读习惯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从积极向上的角度去研究人类良好的品质,关注人体的健康程度和幸福感受。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运用极心理学的理念、视角和辩证思维方法去重新审视小学生阅读方面存在的消极一面,变被动的补救为积极的预防,将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重心引向积极开发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层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允许学生对整个课堂教学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大量阅读是学好语文的根基,我们应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养成,而一节好的阅读讨论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可能性。
如何上好一节阅读讨论课,浅谈我的经验和观点。
二、明确主题,做好课前准备
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少,知识储备量少,所以讨论课前教师一定要将讨论主题告知学生,课下借助书籍或网络搜集相关资料。
(一)分工明确
阅读讨论课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和收集资料。如为了更好地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可以组织一节讨论课,可以搜集李白的生平、写过的诗歌、每句话的意思等等,由组长提前安排每名成员的任务,这样更有针对性。
(二)注重阅读积累
要想上好一节讨论课,学生一定要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老师可以采取多種手段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1)孩子在微信群坚持发视频,老师积极并及时地鼓励阅读的学生,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2)在绘本上写读后感,孩子自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和阅读能力。(3)推荐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阅读刊物。
三、“正课”与阅读习惯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正课”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正课和课外阅读关系密切,正课反映出课外阅读量,而课外阅读又与阅读习惯密不可分。可以说语文正课和阅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语文正课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四十分钟内学生可能只掌握了一篇课文或某一知识的重难点。在一节课中,学生的知识层次等情况也只能限制在这一范围内,如果要打破这一限制,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增强学生的知识面,彻底解决某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课堂教学中是办不到的,只有在课外阅读中,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应充分发挥正课的作用。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正课上老师可以交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1)综合类,有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2)分项类,有解词、释句法,文章结构分析法,文章中心思想归纳法等;(3)与思维方法结合,有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和演绎阅读法等;(4)阅读笔记方法,有划重点、写标题,编写读书提纲,写读后感及读书心得等方法;(5)按文体阅读,有散文阅读法、小说阅读法、诗歌阅读法、剧本阅读法、科技文阅读法等。
总而言之,利用好正课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阅读习惯的大有裨益。
四、积极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一)以身示范影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给了我启发,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将阅读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进而慢慢影响学生。在班级里,当要求学生读书的时候,教师手里一定拿本书认真阅读,以此感染学生。
(二)班级图书角
为了调动孩子阅读积极性,可以在班级多放一两个书架,黑板前一个小书架,外面一个大书架,都摆上书,并且书会时常更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孩子长期待在充满书香的教室里,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家校合力促阅读
不会阅读的孩子将会成为潜在的差生。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方式和家长沟通交流孩子读书的重要性问题,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家长通过阅读记录表记录孩子阅读情况,每天坚持发阅读视频,时间长了,孩子读得多了就懂得多了,懂得多就慢慢愿意读,兴趣自然而然就培养起来了。
总而言之,积极心理学在语文阅读习惯培养中可以应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助力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军.论阅读习惯及其建构[J].中国出版,2017(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