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学化学课改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转变,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实验探究等手段,联系社会、生活和科技,引导学生自觉地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发表见解,寻找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
1、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好的教师不是仅仅将知识组织并清楚、明晰地讲解或呈现出来,更主要的还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促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己有的知识经验发生联系,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经验体系,使获得的知识经验有利于保持、再现和应用,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由“施教者”转化为“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只是信息传播者或以广博知识体系的呈现者,教师的主要职能应由“教”转变“导”,“导”的具体职能为:(1)引导:帮助选择确定適当的学习目标,并同学生一起确认和协调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2)指导: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诱导:创设丰富的教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辅导:为学生尽其可能提供各种便利,使学生能够很快以适当的形式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5)教导: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和朋友,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应精心设计疑问,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究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智力。例如学习《二氧化硫》这一课时,学习物理性质时,让学生阅读材料,归纳物性。通过二氧化硫溶解性实验(学生做)、系列性质实验(学生完成实验:二氧化硫分别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品红溶液),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如: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什么变化?是谁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什么使品红褪色了,加热后为什么又恢复原来的颜色?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规律性,归纳总结结论。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了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口说、用脑想、用心学。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不断地探究知识奥秘,体会到了探究学习过程的艰辛。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指导了学法,培养科学的思维品质。
2、提倡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埃默森说:“被强迫在一起工作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会使你产生自我节制和自我控制、勤奋和毅力、欢乐和满足等一百个单个人和闲散人从来不知道的美德。”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某一学习目标和任务,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甚至班级之间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课堂上合作,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精神沟通,情感交融和智力互补.合作学习的特点:
(1)相互支持和配合,面对面地促进性互动;
(2)各自承担在实现共同目标中的责任;
(3)学生有效沟通,相互信任,缓解冲突;
(4)对合作成效进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三、加强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在交流、合作中实现成果共享。在探究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尤其是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的功能,还有待深入挖掘。许多化学反应貌似简单,其实并非像化学方程式所表征的那样“单纯”。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有些现象与教材中描述的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出现某些“异常”实际上是正常的,因为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很复杂,而且有些化学反应常常会伴随很多副反应。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教师为避免“节外生枝”而采取回避的态度。但是回避问题不是科学的做法,有时候还可能会引起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发现“异常”,趁机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在“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烧瓶中的溶液变黑,液面上有“白烟”。这些现象虽然在教材中没有描述,但是如果我们回避这些“异常”现象,恰恰会给学生以误导。因为此实验中有SO2气体生成,将这样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褪色速率很快。这时,明智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观察烧瓶中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讨论:烧瓶内的溶液为什么会变黑?出现的“白烟”可能是什么?要得到比较纯净的乙烯,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又如,有的学生在做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时,由于不注意控制硫酸铜的用量而出现黑色沉淀,这时,教师应反问学生:为什么得到的沉淀物是黑色而不是红色?
教材中选编的实验一般都是经典实验,但是经典的不等于是尽善尽美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研究,就有些实验的装置、操作等方面进行改进。比如,铜与浓硝酸的反应,虽然现象很明显,但是反应中产生的NO2气体会污染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思考:设计怎样的装置才能避免NO2对环境的污染呢?又如,磷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反应物的量很难把握,实验中常常观察到的是PCl3和PCl5的混合物,并且实验时有毒气体还会扩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交给学生去研究。事实上,许多实验的改进余地还是很大的,我们可以从实验设计的“更明显、更安全、更清洁、更节约、更简捷、更美观”等多角度与学生一起进行探讨。这样一来,在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学生不再是袖手旁观,而是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参与。
总之,要改变以往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训练学生获取新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由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捕捉和利用教学时机,通过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佑清.从认识主体到实践主体[J].中国教育学刊.2000.(1).
[2]李有.浅谈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保山师专学报.1996.(02).
作者简介:朱会玲,1985.10,女,黑龙江省北安市,北安市第四中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化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