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摘 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是相互伴随相互渗透的,人的行为中既包含认知的成分也包含着情感的因素。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却过分重视对学生认知行为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使得该教学活动灌输性强,学生参与兴趣不高,教学质量不佳。故要想提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质量,我们不妨将情感沟通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之下自觉参与对数学概念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思课堂;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知识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一切数学公式、数学定理的逻辑出发点,让学生学好数学概念是打好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基础的第一步。而要想提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质量,就要直面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构建情思结合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课堂。思是情的基础,情是思的表现,只有二种充分融合于同一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获得的知识体验才是有效的。那么在初中数学中我们该如何构建情思结合的概念课堂呢?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论述。
1、创设情境,发现概念
教学情境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之时面临的基本外部情境,也是影响学生课堂情感激发的重要因素。要想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就必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在多重感官体验的刺激之下,激活自身情感,在情感的驱动之下主动去发现并总结数学概念,在概念的探究和总结中获得数学抽象思维上的发展和内心学习需求上的满足。故要想构建情思结合的初中数学课堂,我们就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情感。
例如:在“绝对值”概念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两辆汽车从O点出发以相同的速度V分别向正东和正西方向行驶的视频,然后问学生们:“同学们,你们能够用数来表示两辆车的到距离原点O的距离和汽车的运行方向吗?”“可以用正负数分别表述不同的方向,用X表述距离。”学生答。“哦?那我们带进一个数去看看是否可以吧,假定汽车的速度为1km/h那么一个小时后汽车A距离O点是1km,汽车B距离O点是-1km,距离可以是负数吗?B车不仅没有走反而倒退了?”我继续引导道。“距离都是1km,可以用绝对值表示。”学生答。“那什么是绝对值呢?”我又问。“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学生答。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教学情境,全面激活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经验情感,让学生们在对生活问题的探究中发现并总结了绝对值的概念。
2、小组合作,探究概念
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知识大都是通过探究得来的,要想构建情思结合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课堂,就必须提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探究性。故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以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情感调动机会,让学生们在合作与探究中激荡自身情感,在争论与反思中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对“平行线”概念教学过程中,我先将学生们分成了人数适宜的数学概念探究小组,然后让学生们发挥自身智慧画出一组平行线,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如下问题:
(1)该平行线是否真的平行?为什么?
(2)什么样的线是平行线,平行线有什么样的特点或性质?
随后,学生们纷纷就上述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看法,最终在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中激活了自身思维能力、激荡了自身思想情感,获得了独特的学习体验。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我以小组教学探究的方式推进数学概念教学活动,维护了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话语权,发挥了初中生的个性,促进了初中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3、总结提升,延伸概念
知识总结环节是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环节,若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经营好知识总结环节,不仅可以有效的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系统性,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联想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架构。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问学生们:“经过一节课的紧张学习,我相信大家对全等三角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看到全等三角形这几个字时你们都会想到哪些知识点呢?这些知识点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呢?你是否可以用图例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表示出来呢?”接着,我将学生们绘制的知识导图利用多媒体投放到电子屏幕上,让学生们在对思维导图的欣赏和完善中准确认识了数学概念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延展了数学概念,完善了数学知识架构。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以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化的知识总结,让学生们站在整体的高度再次探究了数学概念,深化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概念运用能力。
综述,要想提升初中數学概念教学质量,就要构建情思结合的数学概念教学课堂,让学生们可以在思想与情感的相互作用下探究数学概念,在头脑与内心的双重满足中获得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陈海龙.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7):156.
[2]徐辛炎.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对策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