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春 张向红 汪发亮
摘 要: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作为一项国家制度,具有丰富深刻的产权设计合理性。从产权理论视角看,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具有丰富的产权要素内涵、完善合理的产权功能,能有效配置合作各方互补性资源,增加各合作方行为确定性,减少彼此交易费用与投机风险。因此,要想使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需要从产权理论视角设计科学可持续的各方合作运行机制,以实现合作各方激励相容,共赢发展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产权理论;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合理性分析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指出[1]“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文件要求全国各地要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试点工作三年以来,诸多试点单位取得了一些局部成功经验,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体量大而不强、产教合而不深、体系不完善、吸引力较弱[2]”的主要问题。职业教育的未来如何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的指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3]。这就是说,职业教育跨越了企业和学校、跨越了工作与学习,跨越了职业与教育,职业教育也就跨越了经济界与教育界两大领域[4]。这说明,职业教育是一个“跨界”的教育。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5]。因此,校企合作开展以企业为主导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应更多的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理念与指导实施路径设计,进而融合教育学规律与经济学规律开展具体工作。
百果园职教联盟于2015年12月26日在广州成立,发起单位包括深圳百果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北京农学院、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15家本专科及中职院校。联盟成立宗旨是校企合作,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百果园公司在全国每年新增500家以上门店的快速扩张需求培养大批量、标准化的职业店长人才。按照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的内涵要求,百果园公司已与部分合作院校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各方严格遵从市场运行规律,在各方共赢博弈机制设计、产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也取得了良好成效,所培养学徒毕业后留岗率达到90%以上,其中有70%以上在一年内晋升为副店长以上职位。
百果园职教联盟招生招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何能够取得如此突出成效?其背后的经济学规律是什么?在实施过程中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本文将在界定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校企共建百果园职教联盟的成功实践经验,对百果园职教联盟“招生招工一体化”改革理念与实践经验作深入细致的经济学分析。以期为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高校及企业提供一种可借鉴的理论上的指导与实践上的操作性思路。
一、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概念界定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起源于德国双元制,发展演化于欧美诸多发达国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相较于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国家层面主导制度制定、校企深度合作、教学组织结构化、利益相关者机制复杂、学徒培养重教育性等典型特征(关晶,石伟平,2014)。
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指在校企之间具备开展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软硬件条件并签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校企联合开展的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所招学生入校即一方面需要与学校及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三方协议书,另一方面还需要与企业签订劳动用工合同,进而同时具备学生及企业员工(或准员工)双重身份。按照此定义,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具备三个前提条件:(1)学生认可现代学徒制招生即招工人才培养模式;(2)校企双方具备开展招生招工一体化的师资、课程及前期校企合作经验等软硬件资源储备;(3)学徒同时具有学生与企业(准)员工双重身份,在学徒毕业之前受到校企双方合法性管理。
二、产权理论概念界定及其功能
产权理论(Property right theory)由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H·科斯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后经威廉姆森(Williamson)、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张五常等中外著名经济学家发展丰富,已成为解释现代国家、组织与个人经济行为及经济绩效的重要理论。
作为产权理论的核心概念,诸多著名经济学家对“产权”这一概念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德姆塞茨(Demsetz,1989)认为[6]:“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它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它使人们在与别人的交换中形成了合理的预期。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为实现外部效应更大程度的内部化提供动力。”产权经济学家配杰威齐认为:产权不是物质实体,并非指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及关于他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即产权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安排,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契约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契约关系的成本,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彼此稀缺资源使用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安排[7]。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认为:“产权是私人谋取自我利益的社会性制度约束,这项约束可以解释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增长的业绩,因为不同的产权约束对一个经济的交易费用水平有决定性的影响[8]。”广州大学叶祥松博导在《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一文中追本溯源,对产權的内涵要素和基本功能进行了界定。他归纳出产权的内涵要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9]:第一,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实施的权利。社会强制指体现为国家意志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风俗公德。第二,产权作为一种权利,界定着人们之间利益上如何受益与受损的关系。第三,产权以某种经济物品为载体,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即彼此之间的行为权利。第四,产权本质上是一种行为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进而需要对自己的不当行为承担责任并加以修正。第五,产权是两种平等权利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即从市场意义上讲,产权理论就是在平等权利之间界定权责利关系。此外,他还归纳出产权的基本功能包括外部性的内部化、激励与约束、资源配置、收益分配、减少不确定性五个方面。
三、产权理论视域下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合理性分析
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作为一种受到教育部文件认可并以各种本土化形式存在于德英澳等欧美发达国家的学徒培养模式,从经济学产权理论视角审视,其具有深刻的现实合理性。
(一)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具有丰富的产权内涵要素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基于理性经济人视角,其行为方式主要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产权规律概莫能外。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作为一种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具备了丰富的产权要素内涵。
首先,我国的教育体制是一种行政化主导的教育体制,以政府办教育为主。在此体制下,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作为一项全局性教育改革措施,需要得到国家层面制度措施的支持,以获得现实合法性。《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文件为此提供了合法性支持,并通过将“招生招工一体化”提升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地位,使其成为一种通过社会强制实施的权利,进而使得“招生招工一体化”能够在校企合作层面得到合法性实施。其次,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通过校企生三方协议和企生劳动合同的签订,在自愿的基础上,明确了各方在学徒培养工作中的收益与需要付出的代价。在协议及合同得到有效实施的前提下,能够保障各参与方实现自身产权权利,从而在经济学意义上实现各方持续共赢的帕累托改进状态。最后,招生招工一体化三方协议及用工合同的签订在经上级教育部门审核批准后,便具有了社会合法性。依据企业产权理论,企业主在从事商品生产活动中应具有独立、明晰的产权,其中,员工的劳动力支配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0]。签订协议及用工合同后,学徒便具有了企业(准)员工身份,企业也具有了合法化雇主身份。在契约约定下,企业享有对学徒的劳动力行为支配权,学徒也享有作为企业(准)员工所具有的各项行为权。
(二)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具有完善合理的产权功能
产权理论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源于其作为人们谋取自我利益的社会性制度约束,可以解释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增长的业绩。产权的权能主要是通过能有效实现产权功能的产权制度设计与实施来实现的。
1. “招生招工一体化”可有效将现代学徒制各参与方外部性行为进行内部化,提升合作效率
经济领域的外部性又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指人或组织的行为决策使另外的人或组织受益却无需向对方收费的情形。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指人或组织的行为决策使另外的人或组织利益受损却无需向对方补偿损失的情形。
传统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以学生临近毕业前半年左右的顶岗实习为主流,这一校企合作方式由于存在权责利失衡的大量外部性因素进而导致毕业生留岗率和晋升率都不理想。首先是匹配企业文化价值观需求的实习生供给数量不稳定。顶岗实习一般由学校统一安排或经过双选会进行选择,这两种方式都难以让学生与企业之间达成相互的深入了解,进而导致在实习期间因学生难以适应企业文化、制度、价值观等软件因素冲突频发,实习结束后离职换单位概率居高不下,让企业的人才发展规划难以有效实施。其次是实习期太短且缺乏劳动合同合法性约束。半年左右的实习期难以让实习生掌握晋升基层管理或技术骨干岗位所需的各项知识技能,进而在实习期结束时难以对公司产生忠诚度,放弃公司岗位的机会成本很小。最后是缺乏中长期契约约束让企业因为“偷猎外部性”(指部分较大企业以提供较高薪酬待遇的方式把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中小企业培训好的学徒挖走)因素不愿在实习生身上投入大量培训资源。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投入在实习生身上的师资、培训等各项资源都需要得到合理的回报。仅仅半年左右的实习期是难以将实习生培养成基层管理技术骨干的,更谈不上获得稳定可接受的培养投资回报率。
“招生招工一体化”经过校企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设计可有效解决以上三个外部性问题。以百果园职教联盟校企联合开展“招生招工一体化”工作为例。校企之间通过合作制定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方案报请省教育厅批准后采用以下措施将各方的外部行为内部化。
首先是在招生环节就采取各种措施尽量规避各方之间的文化、价值观潜在冲突风险。依据博弈理论,如果互动者之间存在完全信息、无限重复博弈和公正奖惩,合作目标就可实现[11]。为此,百果园职教联盟在进行现代学徒制店长班招生时面向考生尽力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在进行广泛招生宣传的基础上,对有意向报考的考生及其家长详细说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公司管理制度文化、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待遇等涉及学徒培养的方方面面均事无巨细的详细说明,并提前客观解答考生及家长的所提问题。在考生及其家长认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并承诺签订劳动合同的基础上才向意向合格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
其次,百果园职教联盟通过精心选择合作企业“偷猎外部性”问题。深圳百果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国内水果连锁零售龙头企业,目前国内已开两千多家店面,并以每年几百家的速度扩张,即每年需要新晋升几百名职业店长。这一龙头企业的地位及广阔的发展晋升机会给学徒带来的待遇及成长机会是其他行业内企业没法比拟的,因此也不会担心存在“偷猎外部性”的问题。
最后,百果园职教联盟通过各合作方签订三年劳动合同的方式解决中长期契约约束及企业投入培训资源意愿问题。百果园公司作为一家通过标准化复制门店进行快速扩张的行业龙頭企业,需要每年培训几百名店长及上千名员工。公司为此投入巨资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部门,并研发了各层级员工培训体系。企业与学徒签订三年劳动合同具有以下几方面制度红利:一是企业可利用既有成熟培训体系进行个体单位低成本标准化培养;二是三年的用工期可为企业带来足以补偿培训成本的学徒工作剩余价值;三是完成三年学徒期才能获得毕业证将大大抬高学徒中途放弃学业的机会成本,使得绝大多数学徒能坚持走过适应期和标准化培养期,并获得足够的时间掌握晋升基层管理或技术骨干岗位所需的各项知识技能,进而在学徒期结束时已获得晋升。在毕业之前就获得晋升的情况下,学徒已获得比普通毕业生的高许多的起步及平台优势,进而在学徒期结束后大都会对公司产生较强忠诚度,离职的可能性很小。
2. “招生招工一体化”可满足各合作方的核心利益诉求,起到激励相容与约束作用
产权实质上是一套约束与激励机制,它决定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一种个人选择的集合;个人就是根据社会安排给他的权利在衡量成本和收益之后而采取行动的,即有什么样的产权安排,也就有什么样的激励效果、行为方式和资源配置效率[12]。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在把好招生关、选对企业及合作院校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各方共赢的运行机制设计可有效满足校企生各方核心利益诉求,起到激励相容与约束作用。
首先,“招生招工一体化”可满足参与现代学徒制学生的核心利益诉求。调查表明,农民、产业工人、低端服务业员工等较低社会阶层人员子女在职业院校生源中占有最大比例[13],而职业院校正是国家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主要对象。作为社会较低阶层子女,其投资教育的核心利益诉求便是获得较高的教育投资回报率,最好在可预见的将来还能够获得阶层的上升。“招生招工一体化”一方面可让学生从进入职业院校不久即可以学生兼企业(准)员工的身份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获得工作报酬,进而根本性缓解求学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学徒通过和企业签订三年劳动合同契约让合作企业舍得投入培训资源,进而能够获得比非学徒制学生更扎实有针对性的行业性知识与技能,获得岗位晋升进而提升阶层地位的可能性大增。
其次,“招生招工一体化”可满足参与现代学徒制企业的核心利益诉求。在企业看来,现代学徒制本质上是一种企业人力资源获取方式。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利益动机无疑是其能够比采用市场化招聘方式更能够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获取成本。“招生招工一体化”首先是通过批量供给学徒的方式大大降低企业的人均招聘成本;其次是学徒三年综合工资较低的劳动合同期可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及补偿企业的培训成本;最后是通过校企持续合作可获得年年稳定的标准化人力资源供给,降低企业快速发展面临的人力资源风险。
最后,“招生招工一体化”可满足参与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的核心利益诉求。对职业院校而言,其核心利益诉求主要是通过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获得招生与就业的双丰收,进而促进自身的组织发展。现实是,受到高校不断扩招、高考生源不断减少及部分职业院校办学缺乏竞争力等多重因素影响,职业院校招生已在总体上渐渐由买方市场过渡到卖方市场,不少学生宁愿复读或者就业也不愿读职业院校,进而导致一些职业院校开始面临生源危机。在目前财政对职业院校按照在校生人数进行经费拨款的情况下,对职业院校而言生源危机即意味着生存危机。以上现象,究其本质而言,还是因为职业院校所培养毕业生所获薪资及发展平台达不到学生家庭的教育投资期望值所致。“招生招工一体化”在选对企业及构建良性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可以使得学徒在就业薪资及发展平台获得相对竞争优势,反馈回社会便会提升招生质量与数量。以百果园职教联盟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试点为例,2015年面向50名学生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毕业之前在企业岗位晋升率便达到87%;反馈回社会的结果便是2017年招到150名积极参加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且这些学生的平均入学分数超过三本线。
由于“招生招工一体化”可有效满足校企生三方的核心利益诉求,因此其是激励相容的。基于校企生三方共赢导向的三年期劳动合同及三方协议的签订,在经过教育部门合法性背书的情况下,对三方行为形成了有效规范与约束,界定了校企生三方的行为边界,让彼此对合作的未来形成稳定的预期,进而能够尽可能促进彼此分工协作效益的有效实现。
3. “招生招工一体化”可有效配置各合作方互补性资源,增加各合作方行为确定性,减少各合作方交易费用与投机风险
产权的产生主要归于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便来自于私有产权的产生及其准确界定与保护[14]。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主要是由对构成产权权能的使用权、让渡权和收益权三个核心要素的安排来实现的。
在现代学徒制参与各方中,校企生三方均具备其他两方需要的互补性资源。职业院校需要在输入端获取大量稳定高质的生源资源,在输出端需要企业的一流培训与就业平台资源,以促进院校良性可持续发展。对学徒而言,其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职业成长平台资源,以提升教育投资回报率。对企业而言,其需要职业院校配合获取批量标准化稳定供给的学徒人力资源,以满足企业快速扩张发展需要。
“招生招工一体化”通过几年合法劳动合同及三方协议的形式让企业对学徒获得了合法性使用权和对其劳动剩余价值的合法收益权。传统的半年左右顶岗实习式校企合作方式由于这两项权力边界界定不清,大大增加了企生间交易费用,进而容易激励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产生投机行为,即对学生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性使用而不愿意投入系统培训资源。“招生招工一体化”中这两项权力清晰界定,保障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进而激励企业愿意投入培训与平台资源以提升学徒生产力,以获取更多的学徒劳动剩余价值,而这与学生参与学徒制的意愿是不谋而合的。
在企业愿意投入培训资源的情况下,职业院校一方面可以把教师资源投入到学徒通识课程及专业基本知识素养的教育中,而这些教育内容由于具有较强的学科及“偷猎外部性”属性往往是企业不擅长并不愿意投入培训资源的;另一方面可以把管理人员资源投入到协助企业做好学徒的身心成长教育之中,以协助学徒顺利完成学业。
由于“招生招工一体化”可有效配置校企生三方的互补性资源,因此可以形成资源集聚效应,促进深度分工协作。当这些分工协作协议让“校企生”三方权责利以合法性劳动合同及三方协议的形式固化以后,便导致各方对彼此的行为有了稳定预期,进而大大降低了彼此交易费用和投机风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2014.
[2] 王继平.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7-12-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www.gov.cn.2010-7-29.
[4] 姜大源.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现状、愿景与当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25-34.
[5] 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32-35.
[6] 杨瑞龙.产权的含义、起源及其功能[J].天津社会科学,1995,(1):35-41.
[7][9][12] 葉祥松.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J].当代亚太.2001,(7):50-56.
[8]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4:6.
[10] 王为民,俞启定.校企合作“壁炉现象”探究:马克思企业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7):54-62.
[11] 李学迎.基于帕累托改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可行路径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2):8-19.
[13] 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人学机会差异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2):65-74.
[14] 白云朴,惠宁.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的比较[J].经济纵横.2013,(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