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荷兰人向日本运入各类织物分析

2019-09-10 07:22张兰星
关键词:织物文化交流荷兰

张兰星

摘 要:日本与荷兰在近代建立了特殊的商贸关系,荷兰人向日本运入不少外国商货。就纺织类原料及成品来讲,生丝是最大宗的商品,但随着日本丝市饱和,荷兰人不得不开发新商品,于是运入丝、毛、棉织物的半成品或成品,虽然其数量不算太大,却丰富了商品种类,缓解了贸易压力,刺激了日本经济,促进了文化交流。

关键词:日本;荷兰;日荷贸易;织物;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19)03-0020-06

17~19世纪的日荷贸易贯穿整个江户时代,是近代早期世界历史中值得重视的事件。日本从16世纪起便开始与西方接触,至1640年日本锁国前,葡萄牙已经与日本开展了近百年的贸易。日本锁国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又在日本开展了200多年的贸易活动。由此可见,日本即便在江户锁国时代,也没有完全断绝与西方的关系。

荷兰人虽然善于航海,称“海上马车夫”,其商业非常发达,但本国制造业却发展得不够快,不够好,不能提供足够的出口货物。在日荷贸易之初,荷兰人主要在东亚海域采购产自中国的生丝、砂糖、药材等货物,卖到日本,结果大受欢迎。但至17世纪中后叶,日荷生丝贸易逐渐衰落。其原因有:荷兰并非为唯一向日本供应生丝的商家,他们未能独占日本丝市。与中国商人相比,荷商资金、供应有限,终究不是对手;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荷兰人失去靠近中国大陆的据点,生丝供应链遭破坏;日本丝市逐步饱和,各类生丝的利润都在下降;17世纪末,日本逐步自产生丝。这样看来,荷兰人若执意发展对日生丝贸易,实非明智之举。

如果说生丝是制衣原料,各类丝、毛、棉织物便是半成品或成品。①在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生活并不丰富多彩的年代,吃、穿、住、行中的“穿”仍然是贸易交流中的重要组成。荷兰人的精明之处在于及时调整商贸策略,其虽然不能向日本运入太多生丝,但可以开发各类织物,从欧洲、西亚、南亚等地广泛采购类似商品,运到日本,既弥补了对日贸易缺口,又丰富了日荷贸易的商品种类。从客观上讲,还促进了世界航路的发展及东西文化的交流。

1    荷蘭船运入日本的丝织物

锁国后,日本市场的生丝(输入量)达到饱和,其利润亦开始下降。荷兰人便尝试运来各类织物(丝、棉、毛),这些织物慢慢受到日本人欢迎。拉赫谈到:“17世纪下半叶,胡椒等香料在荷属亚洲贸易中的地位下降,荷兰人遂将注意力集中于各类纺织品。”① 17~18世纪,世界丝绸(包括生丝)三大产地为中国、孟加拉和波斯。在一些荷兰商人看来,中国、孟加拉主产生丝,波斯产绢(布)。②波斯绢的概念不太清晰,各种资料所指不一,总的来说,既包括波斯所产生丝,亦包括已经织好的绢布(介乎于生丝与丝织物之间的半成品)③。

日语称波斯绢为かいき、海気、甲斐绢、改机等,④其发音来自葡语“Queixome”或“Caixem”,中文可译为凯西姆,指波斯湾一个盛产丝绸的小岛。⑤幕末,波斯绢还被日本人称为“海黄”。日本人用波斯绢制作羽织、裤子、茶叶袋等衣物。波斯绢有多种颜色,图案分素色和条纹。总的来说,波斯绢做工精细,属高档丝织物。虽然日本丝织业不弱,但波斯绢更具异国情调,受到日本人欢迎。

锁国前,日本市场少有波斯绢出现。锁国后(1641年),荷兰人尝试着运来56匹波斯绢,结果销量不错。于是在1643年,荷兰人又运来159匹波斯绢。1645年,荷兰船运入日本的波斯绢增加到1,700匹。1686~1718年,荷兰人年均向日本运入3,500匹波斯绢。18世纪前半期,波斯绢的输入量逐年递增。1709年的运入量达到9,700匹。1721~1741年,荷兰向日本年均运入10,000匹波斯绢。1732年,波斯绢的输入量更是增加到22,682匹。但在18世纪中叶,该商品的输入量骤减。1742~1765年,荷兰人每年仅运入(日本)1,800匹波斯绢。1771~1796年,荷兰人每年运入日本的波斯绢都未超过500匹,有些年份还不足200匹。⑥

波斯绢输入量减少是因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资金不足,如果他们购买了孟加拉丝绸,就没有多余资金采买波斯绢了。很多学者提到波斯绢的成本高,利润低。1644年,荷兰人花费了427,249盾才购买了527匹波斯绢。就采购价来看,波斯绢属于奢侈品。只不过这些绢在日本售出后,利润(毛利)仅有50%。⑦到了18世纪中叶,波斯绢的成本价仍然居高不下,其日本售价反而下跌,这让荷兰人不得不考虑其购买数量。⑧

进入19世纪,日荷的波斯绢交易可分5阶段:第一阶段(1797~1807年):荷兰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在欧洲,荷兰被法国控制。在亚洲,其势力受英法排挤。而且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末倒闭,其商船还经常被英国舰队袭击。⑨因此,荷兰人年均仅向日本运去几百匹波斯绢。⑩第二阶段(1808~1816年):1810年,荷兰被法国吞并。荷兰与欧洲诸国的贸易链被切断,荷兰人仅在1813年、1814年购得623匹、500匹波斯绢运往日本。第三阶段(1817~1827年):拿破仑势力溃败,欧洲局势好转。1824年3月,荷兰政府试图重整亚洲贸易。1817年、1823年、1824年,荷兰船分别向日本运去500匹、1,610匹、1,628匹波斯绢,态势有所好转。1825~1827年,荷兰人每年向日本运去上千匹波斯绢。但据统计,自1823年以来,波斯绢在日本的利润下降了近50%。第四阶段(1828~1839年):荷属亚洲据点频发起义,荷兰耗费大量精力镇压暴动。1828~1833年,荷兰船年均仅向日本运去100匹波斯绢,而且这些绢都是幕府的预定货,无利可图。1834~1839年,荷兰官方几乎停止采购波斯绢。第五阶段(1839~1851年):日荷官方贸易中不再出现波斯绢,仅有胁荷贸易①中有少许此类商品。这些绢只供日本权贵享用,完全成为奢侈品。1840~1842年,荷兰船年均运去200匹波斯绢。1844~1847年,波斯绢的年均输入量仅100匹。相比第四阶段,波斯绢的利润更低了。1849年,就连商馆员工也认定波斯绢无利可图。1851年,荷兰人虽然采购了100匹波斯绢,但没有将其运往日本,而是直接运回荷兰。②在欧洲,波斯绢的销量及利润还不错。

2    荷兰船运入日本的毛织物

在风帆船贸易时代,毛织物即指呢绒。日语称毛织物为“羅紗”,源自葡语raxa。③早在16世纪,葡人便向日本运来毛织物。但当时的毛织物交易量低,利润也不高。17世纪,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英、荷也运来毛织物。英国人更是雄心勃勃,其运载的商货几乎全是毛织物。结果,英国人打算在日本倾销此类商品的如意算盘打错了,这些毛织物几乎无人问津。④

锁国后,日本毛织物市场悄然兴起,毛织物逐步由滞销发展成畅销。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有:荷兰人“参府”⑤之时,通常带上各式毛织物进献官员。对于当时的日本人来说,毛织物是贵重舶来品。幕府为了限制日本白银外流,几次颁布奢侈品禁令,毛织物也属此类物品。⑥1669年以后,幕府禁止贩卖毛织物,但允许荷兰人将其作为礼物送给官员。看来在日本,只有达官显贵才能享用毛织物,平民百姓的衣料仅限丝、棉、麻布。进入19世纪,毛织物限购令被解除,荷兰人抓住机会,向日本运入大量毛织物;相比从西亚、南亚运来绢和棉织物,荷兰人更喜欢从欧洲运来毛织物,因为此类货物产自欧洲。对于荷兰人来说,采买更便捷,成本也更低。不过荷兰本国的产量有限,于是从其他欧洲国家低价采购毛织物(特别是英国),转手运入日本;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日本没有产毛的绵羊,也不知道如何制作毛织物。在较长一段时间,此类商品只能依靠进口。

荷兰人运来的毛织物分很多种,其本土所产毛织物就有20种以上,另外还有英国、波斯生产的毛织物。日本人将毛织物分为大罗纱、小罗纱、罗背板、两面罗纱等种类。到了18世纪,日本市场的毛织物基本产自欧洲。

随着时代的发展,毛织物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日本人一直将毛织物当作军需品来使用。这种衣料可以防寒防水,受广大将士欢迎。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日本人开始用毛织物制作武士的合羽及阵羽织(外衣),火炮、火枪、刀剑的保护套,马匹的装束等。从1657年起,幕府为旗本以上的武士配备呢绒羽织,其中以红色呢绒羽织最珍贵。东京国立博物馆现藏有武将小早川秀秋用过的猩红色呢绒阵羽织,红色在当时象征崇高地位;17世纪后半期,毛织物逐渐成为权贵专享的奢侈品,毛织物还出现在众多日本文学作品中。井原西鹤的《好色一代男》记载道:“世间之奢侈品有毛织的羽织、天鹅绒衣服……”⑦井原西鹤还在《日本永代藏》中提到:“本朝毛織物以猩红色、黄色、紫色为贵”⑧;18世纪末19世纪初,日本文学作品亦提到平民也开始使用毛织物。比如梦中散人作、洒落本校注的《辰已之园》提到,普通武士能够使用黄色、花色的毛织物。⑨幕末,毛织物已经在日本传播开。日本人不但用其制作男女衣服,还用它制作鼻烟袋、眼镜袋等。虽然江户幕府长期禁止平民使用毛织物,但中低档次的毛织物逐步普及于民间,其流行趋势不可阻挡。

毛织物在日本传开后,或者说日本人进一步了解呢绒后,便尝试开发相关产业。18世纪末,幕府开始养羊制呢。田沼意次更是主张重点发展毛织物制作工场。1771年,日本人平贺源内尝试养绵羊,为制作毛织物做准备。他认为毛织物的市场潜力很大,呢绒将成为重要衣料,日本人必须学会自产毛织物。①不过,平贺氏的养羊计划以失败告终。1774年3月,幕府将荷兰船运来的绵羊送到江户,尝试批量饲养,但该计划中途流产。②1800年,长崎町年寄高岛作兵卫要求出岛指挥官瓦尔登纳尔帮忙建立毛织物工场,包括招聘熟练工匠,向日本人传授技术,特别是染呢技术,并从荷兰引进绵羊及机器。对此要求,荷兰人有些担心,他们害怕日本人学会技术后,不再购买欧洲的相关产品,于是以各种借口敷衍日方。但日本人没有气馁,计划从中国引进相关技术。1804年,幕府找到驻日华商赵大本和洪文和,要求他们传授经验,并从中国引进绵羊。1805年,该计划受各种因素制约,宣告破产。很快,幕府又开设“巢鸭乐园”,饲养绵羊,认真总结养殖经验。1827年,佐藤信渊在其《经济要录》中提到,日本人养羊的方法一直都是错误的。欧洲运来的绵羊1年只能剪毛1次,但日本人1年剪2次,从而导致绵羊感染伤寒,当然屡养屡败。③尽管遭遇多次失败,日本人还是没有放弃继续尝试,正是这些宝贵经验为日本近代毛纺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荷兰船运入日本的棉织物

荷兰人运入日本的棉织物主要指棉布。日本很早就使用棉布,最早证据是日本法隆寺保存的棉布残片。有资料显示,棉花在奈良时代就传入日本。《日本后记》《类聚国史》提到,在公元799年,一位天竺人来到日本,并带来棉花种子。④公元800年,棉花开始在纪伊、淡路、阿波、土佐、伊予等地播种。由于技术不成熟,栽培未获成功,以后就未再试。1364年,朝鲜使者来到中国,从元朝带去中国的棉花种子。14世纪末,中国棉在朝鲜播种成功,朝鲜半岛始产棉布。14世纪末15世纪初,日朝官方贸易兴起,日本商船从朝鲜运去棉花(布)。当时的日本也需要棉,遂从朝鲜进口相关商货。朝鲜产棉能力有限,后来便限制棉布的出口量。16世纪,日本又从中国运去大量棉布。明朝,中日勘合贸易被禁,日本不得不自种棉花。相比中国,日本种棉的历史较短,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才起步。⑤当时日本产棉量低,而且不会织棉布。战国时期,日本人多用棉布制作战衣,他们认为棉衣好洗、舒适、便宜,遂开始推广它。丝衣虽好,却太贵,老百姓消费不起。⑥进入17世纪,日本既要自产棉布,又要从外国运入棉布,对棉的需求量极大,遂有人又称江户时代为“木棉时代”⑦。

棉布耐磨保温,是重要的军需品。日本人用棉布制作(武将士兵的)战衣、马具、军用帐篷及船帆(棉布能够满足船舶大型化发展的要求)等物品。火绳枪传入日本后,引火药用的火绳就用棉花制作。另外,贵族、僧侣都喜欢穿棉鞋。进入江户时代,棉布在民间普及。相比麻(布)衣,棉衣既舒适又保暖。

荷兰船运入日本棉布分白棉布、印花布和高密织棉布(高档棉布,量少价高)。江户时代,日本人还将棉布分为奥嶋、金巾、木棉及天鹅绒等种类。白棉布主要产自南亚印度和孟加拉。南亚白棉布又称“奥嶋”。此处,“奥”有远方、外来、舶来之意,“嶋”指白色的绢及棉布。有学者谈到:“印度纺织品主要以棉、丝织物及混纺织物为主,各地的工艺及品质差别不大。”①日本也产白棉布,但南亚白棉布更细更好。有学者提到:“欧洲船运来大量未染色或素色(白)棉布,日本人将其上色后,制成各种衣物。②”

印花布指印有图案或花纹的棉布,日本人称其为更纱、纱罗纱、纱罗染、花布、佐罗佐[② 佐罗佐的日本读音为さらさ,其荷语为sarassa,英语为Surat,因为日本人认为印花布来自印度苏拉特。]②等。准确地说,印花布系丝棉混纺品,棉布上的花鸟、人物等图案多用丝绸织成。16世纪,葡人把印花布传到日本。也有学者认为,印花布由中国或琉球传入日本。③最初,印花布仅作为奢侈品献给日本权贵,1613年的《约翰€啡购叫屑恰芳窃氐溃骸坝⒐私』ú荚肫交Я熘鳌!雹芙虢贝毡救嘶褂糜』ú贾谱髡笥鹬⒊こ囊隆⒈茄檀⒆笆纹贰⒑头⒉杈咄馓椎任锲贰S捎谄渫夤劬馈⑹坎欢啵鄹褡匀话汗蟆?

17~18世纪,运入日本的印花布基本产自南亚的印度及孟加拉。⑤1686年、1687年、1692年的相关资料也提到亚洲印花布主要来自南亚。后来荷蘭人用chits(-en)表示印花布,据说该词源自印度梵语。18世纪,输入日本的印花布种类增多,有卡斯特金色印花布(vergulde van de Cust)、苏拉特小印花布(smalle Surats)、孟加拉帕特拉斯印花布(Pattenase, Bengaels)、卡塞姆巴扎尔斯印花布(Cassembazaarse)、孟加拉帕塔纳斯印花布(Pattanasche)等。⑥

进入19世纪,荷兰人将欧洲印花布运到日本。以1818年为例,荷兰人运去5,000匹南亚印花布、750匹欧洲印花布,而且日本本国也在制作锅岛印花布⑦。南亚印花布独占日本市场的局面被打破。1818年以后,欧洲印花布运入(日本)量逐渐增多,有些年份还超过南亚印花布输入量。①荷兰本国就是印花布产地之一,有印花布工厂。荷兰人不但制作欧洲印花布,还仿制印度、孟加拉印花布。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英国印花布制造业兴起。当时的英国已经在印度立足,他们将亚洲财富运回英伦岛,发展本国纺织业(包括印花布制造业)。②18世纪末,欧洲工业革命兴起。随着各种纺织机的发明,机织棉布逐步取代手工棉布。当时,机织布的工艺已经接近手工布,甚至比手工布更细更韧。19世纪前半期,英国印花布遍布世界,对荷兰、印度印花布的销售构成威胁。相比英国,印度制棉业技术陈旧,且缺乏资金,其织出的传统印花布比英国机织布粗糙,花纹也更简陋。欧洲印花布不但质量好,卖价也高。19世纪初,欧洲印花布在日本的售价超过南亚印花布。在日本,1匹南亚印花布的市价为0.8~2.9两白银,1匹欧洲印花布的市价为9.6~32两白银。欧洲印花布的价格比南亚印花布高出好几(十)倍。③1826年以后,印度棉织物失去市场竞争力,荷兰人运入日本的全是欧洲机织棉布(包括白棉布)。

19世纪初,日本人开始琢磨着制作本国印花布。日本印花布分锅岛、京都、堺、长崎、天草印花布,其制作方法及工艺均源自印度印花布。④虽然日本的相关技术略显传统,但迈出了自产棉布的第一步,为日本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西亚、南亚纺织品在日本市场利润高于东南亚市场。对荷兰人来说,这些织物是继生丝贸易衰退之后,重新开发的新商品,荷兰人将其作为重要商货运入日本,以弥补丝市萎缩造成的贸易空缺。对日本人来说,即使这些纺织品有利可图,也无法取代(中国)生丝的地位,更不能完全代替日本人一直使用的纺织品(主要是丝织品)。最初,这些织物只被当作奢侈品输入日本,供权贵享用,但随着输入量增多,各类织物逐渐成为普通日本人生活必需品,丝、毛、棉织物(产业)在日本呈现出极大的市场潜力。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人就已开始研究各类织物的制作方法,以发展本国纺织业。从此点来看,荷兰人将各类织物输入日本,从客观上促进了幕府封建经济或日本近代工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从更广阔的东西交流史层面来看,继荷兰人向日本运入中国生丝后,其又向日本运入欧洲毛织物,西亚、南亚丝棉织物,这不但表明东西交通贸易的发展,还反映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从时间延续、商货演变来看,欧洲(荷兰)人开辟的东方(日本)航线实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拓展,看来不同时代赋予丝路以不同特色,直至今天。

猜你喜欢
织物文化交流荷兰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凡·高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武汉纺织大学研发神奇织物 可精确感知人体温度
枷锁 ——阿伦德(荷兰)▲
图说纺织
混纺比和组织结构对棉混纺织物风格的影响
织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