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贯
王燕骅老师,我先闻其名,至1987年,方一睹她的风采。其时,她执教《找骆驼》一课。在当时冗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和形式的章法讲解之风统治着小学语文教坛的大气候,听她的课,宛若惠风拂面,大有清新和舒畅之感。我当时的直觉就是,王燕骅以她个人的气质和禀赋,正在形成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
但她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又是什么?缘何能有如此的感染力?一时还想不清楚。以后,听她的课多了,又注意读她发表在刊物上的论文,还有了几次访谈的机会,这样,我对她的课堂教学艺术,也就有了更多的感受和认识。要而言之,我想,这教学风格的集中体现,便是她那种独具品位的、在语文教学现场中比较少见的语言训练艺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燕骅的语言训练,可以说正是进入了这样一种境界。
那么,这种语言训练的境界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内涵?
一、“语言训练无一不依赖于思维”
谈起她的语言训练理论,王燕骅老师总会反复强调“语言训练无一不依赖于思维”这一观点。她认为,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训练的基础。她有不少论文便是有关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关性的研究的。
敏锐地启动并不断加速学生的思维运转,正是王燕骅老师语言训练艺术的魅力所在。她教三年级《老槐树》一课,临结束时让学生仿课文写盆栽金橘。引导观察之后,便让学生展开“看着这一盆金橘,有什么想法”的课堂讨论。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说:“看着这黄澄澄的金橘,我真想摘一个吃吃。”接着发言的学生便都从“吃”这一点上去考虑了。于是,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谁能谈一点除了想吃以外的别的什么想法吗?”课堂出现沉默。顺势求同的路堵住之后,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转不过来。教师任其沉默,静待学生的思路峰回路转。片刻之后,学生活跃起来,发言此起彼落,但思维角度又从“吃”金橘,转到了“画”金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换角度,学生的思考便更上了一层楼……就这样,语言训练随着思维浪潮的汹涌而显得气象万千;课,在王燕骅的娴熟调遣下,犹如一股闪着七色彩虹的流泉,奔涌向前,令人目不暇接。
二、“创设语言转换的机会”
记得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王燕骅老师说起:“语文课堂训练的重要方法应当是语言的转换训练。”当时,我便把“语言转换”这四个字定格在脑海里,并一直在思考关于“语言转换”的定义、特征和课堂操作等问题。以后读到了她那题为“扎扎实实,抓好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的文章,她在文章中对“创设语言转换的机会”做了具体的阐述。比如,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换成学生的个性语言,把情节分析转换成研究语言,把语言积累转换成读写能力,等等。听她的语文课,常常可以看到她这种“语言转换”训练的独到功夫。
比如,她教《惊弓之鸟》这篇课文,一反重在理解故事情节、领会课文主旨的做法,设计了以语言转换训练为手段,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案。她单刀直入,直奔重点,在引导学生读议,搞清大雁因惊吓而掉下来的经过的基础上,板书揭示“听到‘嘣’的一声→心里害怕→拼命往上飞→伤口裂开→掉下来”的大雁飞行图,然后要学生凭借板书,以“因为……所以……”的句式,分几步做语言转换叙述:(1)“受过箭伤的大雁,因为听到‘嘣’的一声,以为箭又向它射来了,所以它非常害怕”;(2)“因为它非常害怕,所以就拼命往上飞”……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由因导果的句式后,教师再拿“那是因为”的卡片,要求学生由果溯因,做逆向的转换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先果后因的句式。
像这类“语言转换”训练,在王燕骅老师的语文课里,常有因文而异的富有创意的设计。
三、“在训练过程中实施学法指导”
王燕骅老师语文课的另一令人注目的特点,是把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她主张“在训练过程中实施学法指导”,更是巧妙地融训练与学法指导为一体。由于她把训练的着力点落在指导学法上,因此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而这,就成为她语言训练的重要特色。
比如,她教《做风车的故事》一课,没有采用“内容疏通”型、“情节分析”型的常规做法,而是分为这样5个教学环节:(1)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三段,边读边思考:“这一节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一句一句写下来的?”达到读懂内容、理清句序的目的。(2)听老师读课文,读时有意漏读“每天”“钻”等词语,要学生注意听“老师读的与课文写的有什么不同”,进而讨论这些词语的运用。(3)再让学生看黑板上略去了“叮叮当当”“吱吱地”等词语的一段话,引导学生体会象声词的作用。(4)用括号省去上面提到的一些词语,请学生填上,并思考这些词与后面牛顿所表现出的“得意”“难受”有什么联系。(5)要求学生按上述方法学习课文后一段。
显然,阅读教学要从“情节分析”中跳出来,必须荡起“训练语言”和“指导学法”的“双桨”。
四、“提高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实践”
王燕骅老师的语文课,十分强调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上,她不搞形式主义,总是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训练。她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训练要到位”,正是这种“到位”意识,使她在课堂训练的实践活动中,既突出重点,又辐射全面,可谓针脚绵密,极少疏漏,表现出特有的细腻和一丝不苟的个人风格。
比如,她教《惊弓之鸟》一课时,用投影片演示大雁听到弦响后掉下来的三种不同情景,让学生对照图像判断:哪一次演示与课文描写相符?根据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直往上飞”又“直掉下来”中两个“直”字的含义,从而训练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说话。
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不仅深层地透射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规律,而且大大增强了训练的生动性、启发性和愉悦性,避免了严谨的技能训练可能带来的单调和乏味,使语言训练洋溢着种种情趣。
五、“语文学科是美的百花园”
王燕骅老师曾在一篇论文中说:“语文学科是包容无数美的百花园,它与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确实,语文课中的语言训练,也不可能和美育无缘。她的语言训练正是如此,不仅表现了美,歌颂了美,而且本身也体现了美。
比如,她这样设计古诗《暮江吟》一课的教学:先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凝神細听,接受那种宁静、幽美的氛围的感染;接着,让学生微微闭眼,边听老师配乐朗读,边遐想江南美景,努力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境界。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又给学生的朗读配乐,并当堂把读得特别有感情的学生的朗读录下来,放给同学听,再组织评议。就这样,通过听、读、评,在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的同时,进行语言训练。在她的课堂上,所见的常是这种活的语言训练,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或比较,或触发,或鉴赏。她总是多角度地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去体会课文语言的深层含义,使他们进入一种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