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芳
20世纪80年代,我读中等师范学校的时候,学校大兴“三字一话”基本功练习之风,每天要练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还要逐一过关,过不了关会影响毕业。
大家不比文化课成绩,倒是在这“三字一话”上花费了大量时间。早晨有人练,中午集中练,晚自习时还有人在练。
大家并不把它当成负担,慢慢成为习惯,沉浸其中,樂此不疲。这“三字一话”练起来没个底,它没有文化课那样的“满分”,只能向“满分”无限靠近,而无法真正抵达。除了“三字一话”,当时还有琴法练习、体育达标训练,还有个人自由选择范围内的口琴、手风琴、国画、下棋练习,等等。这些可以理解为“三字一话”这一地基上培的“土”,有了这些,地基既有深度又有宽度,有更大的承重能力。学校还会组织这方面的比赛,以赛促练。粉笔字比赛时,将各教室前后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用竖线平均分成四块,参赛者一人一块当场书写指定内容,由教师、学生组成的评委会给作品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毛笔字比赛时,不分年级,每班推荐几位优秀学生,集中到大会议室,当场书写指定内容的一页大楷纸。弹琴比赛时,风琴摆放到外面空地上,《小松树》《粉刷匠》《小鸭子》《八月桂花遍地开》……琴声此起彼伏,校园里像是在过盛大的节日……学校橱窗里常会展出书画方面的优秀作品并定期更换。
现在有了电脑,可以由机器代替人“写字”,代替人“讲话”了,看起来似乎这“三字一话”的作用不如以前大了。然而,“三字一话”的价值不只体现在课堂上。外在地看,“三字一话”是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内在地看,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积淀和底蕴。练字就是练人,写好字需要静气,需要灵气,需要文化气。“写字”是发生在人身体上最精细化的动作,字里行间渗透着人的性格、气质和学养,散发
着人的气息,每个人写出的字绝不会像电脑里的楷体、宋体、隶书那样“千机一面”,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体式”。普通话也不是纯技术活,除音色、音准、音调等“技术”要求外,还需要知识阅历、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还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有了整体条件做背景,才能说得层次分明,说得大方得体,说得有内容、有味道、有品位。不是吗?普通话测试最后一项“说话”部分,还得由人用耳朵去听,而无法完全“数字化”。语言是“存在的家”,口语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存在状态,是一个人“面貌”的综合反映。因此可以这样说,“三字一话”好的教师,一定是综合素养比较高的教师,学生与高品位的教师相处,耳濡目染,接受高品位的教育,才可能成就高品位的人生。要知道,“教”与“学”,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和接收,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它不能全由机器来代替,只能发生在人与人之间。
对于“乔布斯之问”,大家并不陌生——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其人生的最后几年多次感叹:“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一方面说明,学校教育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通过教育的改革实现应有的改变;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可能是没法改变的,或者说改变起来是困难的,也是无须改变的。如同“吃饭”“走路”“睡觉”,不讲“吃”什么,“走”在什么路上,
“睡”在什么床上,就“吃”“走”“睡”本身而言,几百年、几千年来,有多少改变?它需要改变吗?学校教育也存在这样没法改变实际上也无须改变的部分,如上面讲到的“三字一话”。因此,我们在思考“乔布斯之问”的同时,是否也可以给出“乔布斯之问”的“反问”——有的是否真的需要改变?“改变”是否真的表示进步?
不说教育,就拿技术对生活的改变来说,起初,手机上采用拼音或五笔输入汉字,人终于可以远离原始的“手写”方式,享受技术进步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但是不久之后,“新款”手机又在“按键”输入的基础上增加了“手写”输入,回到原来的“路”上。大家还是觉得“手写”比较自然,比较靠近“人”本身,这“回归”反而比之前的“改变”更先进了。实际上,无论什么事物,都有“需要改变的部分”和“保持不变的部分”。没有前者,社会得不到发展,生活得不到改善,我们没法回答“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没有后者,我们浮在半空没法落地,也没法回答“从哪里来”“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汽车”代替人走路,在给人带来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指向自身的难题:“脚是用来干什么的?”于是,人们要与“方便”做斗争,或是以步代车步行去上班,或是另外抽出时间进行锻炼,把被汽车剥夺的“走路”的本能需要补回来。不然心理上会觉得难受,身体上也会感到不舒服,久而久之还会得“现代病”。技术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现代信息
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我们“动手”“动嘴”等基本的活动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被替代和削弱的威胁。这需要我们守住这些基本的活动,课堂上用好“三字一话”,课堂外发展好“三字一话”,并把“三字一话”作为教师入职的重要条件之一,做好这“面”试工作。不然,我们会失去做教师的底色,我们会被机器代替,我们会从属于机器而不知道自己是谁。
越是靠近“人”自身的部分,越是显得稳定、长久和重要,越是需要坚守。“三字一话”是做教师的根本,也是做好教师的根本,现在没有过时,将来恐怕也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