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素玲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现阶段数学课堂“动态生成”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接下来总结了生成性的数学课堂建构的策略。
关键词:生成性;数学课堂;问题;策略
生成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教师应该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从儿童学习的“多向性”“不确定性”和“自组织性”等特性出发,使教学朝着一个“未知的方向前进”,从而在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他们探究、创新的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现阶段数学课堂“动态生成”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接下来总结了生成性的数学课堂建构的策略。
一、 现阶段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问题
(一) 漠视儿童的“虚化生成”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的是教会学生标准的知识求解的过程。而当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只顾自己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为了发挥学生自主性,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孩子们在合作探究和动手操作中建构起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体系。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有的通过剪一剪,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三角形和梯形的组合,通过对图形的平移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还有的是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两个梯形的组合,并通过图形的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老师,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中,非得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才行吗?”教师的回答是:“这是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难道你没弄明白吗?”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问题,这个问题本来是对数学知识本源性的一个思考。教师应该借此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本源,而教师的回答却将这个问题给抛开了。这是对儿童学习行为的漠视,是一种“虚化生成”的现象。
(二) 迁就儿童的“伪化生成”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很多教师对课堂的生成性教育价值的认识不足,加之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者主体地位理念的把握不当,造成一些教师走向了一个极端,那就是完全被学生“牵着走”,当学生在发现问题、回答问题时,教师为了体现自己“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往往用“真棒”“真行”“真好”等來敷衍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使课堂生成出现了“伪化”的现象。如在教授“长方形的面积”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第一组的组员中有个学生说他们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了。于是教师没有认真观察和仔细解读学生们合作探究的过程,而是仅仅顺着学生“学”的思路,要求他们回答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还让学生们做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题。虽然学生计算的答案并没有问题,但孩子是否发现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其实教师并没有把握。因此这是一种迁就儿童的“伪化生成”的课堂。
二、 生成性的数学课堂建构策略
(一) 弹性预设,夯实“课堂生成”的基石
动态生成的课堂不是完全不要“预设”,当然生成性的数学课堂的预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成,并发挥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教育价值。这就需要我们针对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找准学习起点,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弹性预设。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在验证“长方体相对面是否完全相同、相对的棱的长度是否相等”这个探究问题方面,教师要预设几种可能,如学生使用测量法该如何教学,如果学生把学具分拆后进行移动,又该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完成验证,亦或有的学生要是在逻辑推理中来验证长方体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教师又该如何管理课堂教学。只有这样,给课堂教学预设足够的弹性空间,才能有效把握动态生成的课堂,从而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 营造情境,搭建“课堂生成”的舞台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而创设教学情境,是实现课堂生成的有效途径。如在教授“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数学魔盒”的经典情境,让孩子们在游戏情境中,为数学而疯狂,从而使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落到了实处。在游戏情境中,当学生们放进不一样的数字时,魔盒就会变出另外一些不一样的数字。在动手操作中,孩子们探索、发现魔盒里的秘密,不仅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还形成了“准变量思想”,为他们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性的发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捕捉那些生成性的资源,从中发现学生最为真实的学习需要,以此推动他们自主学习。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数学课堂“虚化生成”和“伪化生成”的现象及成因,接下来,阐述了生成性的数学课堂构建的策略:弹性预设,夯实“课堂生成”的基石、营造情境,搭建“课堂生成”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朱清华.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巧妙利用[J].教书育人,2018(26):79.
[2]伍文臣.基于智慧课堂的生成性教学研究——以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搭配》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8(Z2):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