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摘 要:新媒体具有碎片化、离心化、娱乐化、多元化等特征,它诱导了当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虚无主义倾向,导致大学生呈现主流价值观模糊,意义感匮乏、缺失。在这一挑战下,通过校园文化构建隐性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并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涵等方式,有助于克服新媒体语境下价值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
关键词:新媒体;价值虚无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因其娱乐性、自主性而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强吸引力,通过信息的碎片化、载体的多元化对价值中心构成了压力与挑战,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之一。因此,首先必须探究新媒体与价值虚无主义之间的关系。
一、新媒体语境下的价值虚无主义
随着思想多元化大潮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价值虚无主义”这一社会思潮和主张,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大学生而言犹甚。那么,何为“虚无主义”?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點。没有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而这种虚无主义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上帝之死”,西方世界奉行的传统价值根据已经分崩离析,也意味着西方社会精神世界失去了最后的根据地,失去“上帝”的人们也丧失了为之生存的一切目的及全部意义,同时也否定了西方几个世纪以来的最高价值,在此境遇下,所需要做的工作便是“重估一切价值”。“价值虚无主义”,即价值的“虚无化”,亦即分解、否定和摧毁其本来的价值。可以说,是在市场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到的多元文化造成的困扰与冲突,它不是某一种主导的价值体系坊塌了,而是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整合而導致的价值迷茫。价值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自上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开始,迅速波及全球,影响深远。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现代人普遍都处于一种精神平庸、信仰失落的状态,生活在一种缺乏“为何”的世界中。当代大学生亦如是,一方面他们追求所谓的自由和个性,但是他们追求自由和个性的方式是一种欲望的宣泄,而不是一种理性的态度,通过这种方式所追求的自由便也只能是一种放荡无稽和堕落;还有一些大学生“再也不知道他想要什么——他再也不相信自己能够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此大学生在价值理性一片茫然的情况下,对价值的评价规则往往处于一种“价值真空”的状态,价值信仰走向多元甚至虚无,在精神上处于一种流浪的状态。新媒体具有自主性强、门槛较低等特征,这使得信息的来源、观点的发布得不到有效的监审,因此,信息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而任何信息都不仅仅是传递消息与事实,而且都意味着价值观的传播与渗透,因此,新媒体与价值虚无主义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
1.民族观念的淡漠
在价值虚无主义的冲击下,以“95后”为主体的大学生越来越对集体和民族的认同感不足,他们否认、忽视历史,仿佛像孙悟空一样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对民族曾经的苦难过往不屑一顾,更不关心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时政大事,我们国家的未来走向还没有手里的“王者荣耀”来的重要。他们大多数人信仰缺失,逃避思考,极度自私与自我,只关注自己,追求所谓的个性与自由,崇拜所谓的强国文化,极少考虑集体和民族的利益。在他们看来,民族、集体等字样仿佛已经“过时”,是老掉牙的提法,取而代之的是追求自身物质利益、自己个人发展,对于西方一些国家的文化渗透甘之如饴,向往通过新媒体展示出的“美好西方世界”,进入忽视我国传统文化,忽略自己民族的精粹,只一味的向物质丰富、生活便利的快餐文化看齐。
2.精神世界的空洞化、浅表化
大学生虽然从生物学角度上讲已经“成人”,但精神层面却未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低头族”的一员,他们每天的生活乏味且空虚,沉迷于电子游戏、泡沫剧、低俗小说等毫无营养的娱乐,来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贫瘠。然而正是这种“无聊”、“空虚”的生活状态更加使得他们不断地自我否定,对未来感到恐惧,进而彻底地迷失方向。大多数大学生在精神上是呈现出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缺少对世界的敬畏感,生活逐渐走向世俗化,虽然当代物质极大的丰富,但是,却无法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部分大学生们甚至过着一种不断的追求刺激却很快感到厌倦的轮回中,这种无聊感常伴左右,幸福感每况愈下。我们社会需要能够具备健康精神状态的大学生,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分析能力,在学业之余,善于思考,能够去追问生命的意义,去反思“人之为人”的意义。
3.以功利主义为导向的人生态度
当前,部分大学生普遍受到认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他们总以自我的满足为出发点,忽视他人、集体的利益。同时,这部分大学生学习、做事目的性都很强,学习动机不够强烈,却可以为了考试、考证等原因拿到高分;政治觉悟不高,却可以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去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积极入党等,都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将高校看作他们自己的小社会,在这里,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目的,不会“浪费”自己的精力。即使是最最单纯的同学间交往,也甚至被他们当做以后可能的人际资源,此类种种对自身利益的过度关注,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情感荒宪、精神空虚、生活迷茫、缺乏人文关怀。这种功利化的人生态度将直接阻碍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进程,对本已功利化的社会风气推波助澜。
三、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价值虚无主义的应对策略探讨
其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作为大学生的集结地,如果想要弱化价值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应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学校的文化氛围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首先,强化学习氛围。随着新媒体的推广,大学生在手机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如何能重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来到图书馆、自习室,而不是在宿舍打游戏、刷微博,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应该转变思路,优化环境,鼓励大家走出宿舍,走向书本。同时,还应该多样化开展校园讲座,举办学术沙龙等创新方式,才能获得学生的兴趣。第二,注重文体活动建设。除了专业学习,在大学我们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尤为重要,既能丰富课余生活,又能在活动中锻炼各项能力。近几年,央视举办的古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节目的热播,也说明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除此之外,针对大学生的体能素质,也应举办各类竞技比赛,增强体能素质。第三,加大学生实践力度,尤其是利用暑期“三下乡”的契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从中获益。第四,创新新媒体方式。以学生干部骨干为中坚力量,培养网络力量,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维护队伍;打造微博、微信等官方线上平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积极宣传绿色学习网站。
其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各类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需要树立主流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来帮助自己做出判断。第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团日活动”“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推广展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选树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第二,宣传“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诗歌朗诵大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第三,加强红色教育。开展“讲红色故事”“看红色电影”等主题教育活动;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第四,重视高校基层党团建设,以“三会一课”为抓手,坚持“两学一做”教育学习常态化,发挥党员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党的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团支部建设,指导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
其三,应增强思政理论课的课堂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高校要切实做好教学改革,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思政课真是发挥出它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思政理论课教师应以课堂为阵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十九大精神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同时,还应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学工系统的联系,逐步推动并实现协同联动。这样一来,学生们在思政课上学到的再也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一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知识,这样就能够使思政课更加的“接地气”,学生们更愿意去听思政课。
在价值虚无主义主义的挑战下,通过校园文化构建隐性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涵、尤其是,争取利用新媒体、强化对新媒体的管理,有助于克服新媒体语境下价值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
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当前社会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编号:QJY2017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