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菁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即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较低、竞争不强等,结合我国“卓越计划”与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并实践了应用型数控技术人才所需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卓越计划,机械类课程,改革;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1.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机械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量大,要求机械类人才的工程实际能力更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及训练略显不足,导致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较低、竞争能力不足,往往不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
2.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解决的问题
2.1确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已达成广泛共识:即强调社会责任感;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实施领导力培训计划,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培养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既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2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以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导向,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巩固,能力需要在实践中锤炼,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在“3+1”教学体系中,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实践应用能力,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环节与实践课程比例,将多门课程优化重组,精益求精,逐步扩展知识面,提升实践锻炼的效果,将竞赛与团队协作作为实践锻炼的重点。
3.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
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开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本科四年制学习相比,“3+1”培养模式更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生产现场需要。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经过在机械工程学院3年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训中心1学期的数控理论、数控编程及加工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在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现场3个多月的生产实习和校联合本科毕业设计,使学生具备扎实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对企业生产一线更快的适应能力,做到和用人单位的“无缝衔接”。
4.相关措施保证3+1教学模式能够得到落实
4.1相关部门制定支持法规和制度保障
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尽完善职业教育中相关问题和法律漏洞,给“3+1”教学体系提供一個良好的法律保障,明确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保证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受到不公平待遇,确保学生的利益不受侵犯;同时,制定相关的学生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保证企业的利益。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给整个中职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保障“3+1”人才培养模式的顺伦理进行。
4.2创新多种搞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我们要通过企业的第三方机构和相关的部门,定向的对学生进行一个技能的培训和基础知识的培养,企业可以通过自己公司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现场的教学,也可以在学校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每一个教育过程中,都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讨论,制定一个高效率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企业是“3+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根据只记得需要制定相关的教程和教学大纲,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资格考试试题的编写和教学计划的制定。选择企业的优秀指导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和教学,加大双方人员的流动和互动。
4.3建立专项基金,确保教育经费
“3+1”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实训低的建设和顶岗实习等完成的,在这过程中就需要资金的保障。因此教学经费的来源和用途要通过专门的人进行负责,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够用到位。另外,校方要大力宣传,尽可能多的集资社会资金,买到最先进的设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4“3+1”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技术型人才,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因此,用学生的就业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学校建立相关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就业。在每一年的技能竞赛中,表彰技术能力出众的同学,通过企业和学校颁发相关的奖金和证书,同时把学生的学习技能的方法和过程分享给其他同学,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结语
经过我校多年的实践证明,“3+1”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社会生存能力,强化了学生的技能和实现了学生的就业,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企业也从学校直接招到了自己需要的技术人才,节约了大部分的人力成本,给企业的运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不仅学校对于学生很满意,学生对于企业的基本工作也是很认可。
参考文献
[1]吴雁,郑刚,刘光明,等.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基于"认证—企业实习—预就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J].大学教育,2018,(6):141-143.DOI:10.3969/j.issn.2095-3437.2018.06.046.
[2]刘元林,张增凤,李洪涛.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3,(1):41-42.DOI:10.3969/j.issn.1002-4107.2013.01.019.
[3]万云.机械类预就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模式新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150-151.DOI:10.3969/j.issn.1006-3315.2018.1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