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瀚文
摘要:本文以《高中音乐鉴赏》为基础,对《德彪西》一课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本文是笔者对高中音乐鉴赏课《德彪西》做出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聆听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2. 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3. 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
二.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根据一幅描写月光的画作,让学生想象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对比欣赏德彪西《月光》和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二. 展开课题
1.介绍德彪西
德彪西。法国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72年,11岁的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12年,德彪西在音乐学院学习时,就显露出他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在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打破陈规、探索新領域的强烈愿望。为了寻求一种新的音响组合,他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等。他弹奏的和弦,全然不按照传统规则予以预备和解决。
2.介绍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种新音乐风格,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 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有着很大的分歧与差别。由法国作曲家C.德彪西首创。
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原则与风格是严谨、规整,浪漫主义音乐是注重情感的表现与激情的发挥。与之相比较,印象主义音乐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 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印象主义音乐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3.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三月,初演于1905年十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
教师播放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交响音乐片段,并出示思考题:通过这一段音乐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捕捉到那些乐器的的音响?
4.欣赏《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我们再来听一首印象派钢琴小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德彪西于1901至1913年连续创作了二十四首“前奏曲”,这首曲子是德彪西所作的包括十二首乐曲的钢琴曲《前奏曲集》第一集中的第八首。 德彪西从法国诗人勒孔特·德的同名诗中获得创作灵感,这首诗描写的是:坐在盛开着鲜花的越桔树丛中的遥远爱人的温雅和妩媚姿态。德彪西在这首乐曲中运用钢琴音响色彩调色板上的一切手段,创造了新颖独特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系列别有情致的音乐形象。教师提问:请你欣赏后告诉我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女形象?
(三)拓展
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日出·印象》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印象主义音乐是在象征主义文学及印象主义绘画(以莫奈为代表)影响下出现的。两者在表现手法、呈现的艺术效果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性。像印象派绘画一样,印象派音乐的主角是音响和音色。为了让色彩效果得以在音乐作品中突出起作用,印象派作曲家大胆地对十九世纪后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和形式提出挑战.,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它所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相对应。
三.结语
今天,我们认识了印象主义时期的音乐,也大致了解了印象主义绘画。我们还认识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德彪西。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多多欣赏德彪西 或其他优秀印象派音乐大师的作品,也可以去美术馆欣赏印象派的画作。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