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佩兰
摘 要: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使学生拥有数学化的语言,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以激发,成为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学会计算数字的过程,更是一个在数学世界中进行探索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营造丰富情境,激发参与意识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向教师反映,自己认为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非常抽象,自己无法对数学内容进行想象,更难以对数学知识进行吸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
例如,在学习《认识方程》的时候,很多学生非常好奇:什么是方程呢?方程能用来做什么呢?为了能够让学生直观地对方程进行认识,我为学生准备了PPT,PPT上有不同数量的小兔子,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写出图片中小兔子的眼睛、小兔子的腿、小兔子的耳朵的数量关系。学生发现,在图片1有1只小兔子,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有四条腿;在图片2有2只小兔子,有4只眼睛、4只耳朵,有八条腿……在总结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些数量有一定的规律。我告诉学生,如果我们使用字母a来对小兔子的数量进行表示,那么小兔子的眼睛数量、耳朵数量就是2a,腿的数量是4a,这就是方程的雏形。通过直观化的展示,学生对方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认识和感受,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开展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原理
现代教学理念提倡“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数学基本原理进行感受,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并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对数学原理进行掌握,并实现应用。
例如,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乘法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找不到学习思路,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乘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解,我为学生准备了很多积木,将积木排成一排,让学生数数,一共有多少个积木。学生回答9个。我又将积木每三个为一组,排成三组,让学生看看,积木有什么规律。有的学生说,每组积木是3个,老师一共将积木分成了3组。我对学生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乘法进行计算,用每个组中积木的数量,乘以组的数目,就可以得到3×3=9的结论了。我让学生根据刚才的示范,根据乘法的基本原理对积木进行摆放,并列出算式。有的学生将积木按照2块每组的方式摆成4组,并根据乘法的基本原理,快速地写出了“2×4=8”这个算式,实现了对乘法知识的掌握。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缤纷的数学世界中进行探索,对数学实现全面化的认识。
三、利用思维导图,解决实际问题
很多小学生都非常惧怕应用题,认为应用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题目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找到题目中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的时候,我为学生模拟了一个生活中的场景:某某商场在搞活动,所有购物满200的顾客都可以玩一次大转盘。大转盘分成了10份,其中5份有奖品。小明和妈妈买了600元的物品,请问小明获奖的可能性有多大。学生看到题目觉得内容非常多,找不到解题思路。我先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小明和妈妈买了600元的物品,可以抽奖三次,我们应计算抽奖三次的中奖可能性。在这个环节,我引入了思維导图的方法,将每次抽奖中奖的可能性罗列出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解题的思维过程,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轻松完成题目。通过使用思维导图,学生能够采用更加条理性的方式对题目进行分析,找到解决应用题的思路,使应用题不再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经过了思维方式的转换之后,学生能够自如地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变成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和处理,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总之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缺乏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自主性、主动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否得到发挥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应积极在教学中应用多样化、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钱胜岭.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4):104.
[2]郑瑞雨.以情境教学促进小学数学有效教学[J/OL].学周刊,2019(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