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怀
【摘要】小學《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我国课程改革教育课程重要学科.品德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张名片,品行兼优的人才能出人头地,古代教育家老子等人也非常注重礼义廉耻,即所谓的品德,注重为人处世的道理。本文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力求使小学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具有高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针对性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规定:“正确地培养儿童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关心,这是品德培养的关键。”可见,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做人”。“做人”,不仅仅关系到个人层面,也不单纯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几个分化的知识系统(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等)如此简单;做人,也无关技能学习的问题,不是让学生掌握日常独立生活的能力,注意卫生、打扫房间等生活技能;做人,也不能仅凭道理的灌输和语言上的教诲,学做人不是关于人的研究活动,也不是关于人的技艺活动,而是关于人自身的建构以及人的美好生活建构的实践活动。
一、小学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小学品德教师队伍很不稳定,进行教学研究缺少实效
品德课程的重点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而不是口头上的说教,而是实践的、行动的,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正确地培养学生对于道德观和学习的认识,通过现实行动实现生活和人本身的逐步完善。目前,在小学教师具有定编的人数特别有限,学生学时不足,专职教学人员极度缺乏。这种兼职随意性很强,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都需要学校进行考查,然后进行搭配。
这样一来,这些教师的教研能力就很差,教学质量不能保证,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职教师的不确定性。
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严重社会生活
小学品德课程的重点内容并不是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而是需要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上,当前存在的普遍性误解。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说教课。教师的教学由于没有专门的教育研究活动,兼职教师对这一学科教学,基本环节、基本规律搞不清楚。在这节课上,教师既没有以儿童的生活真实内容的主要资源,也没有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在活动中与学生进行互动,没有一点激情。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思想教育课。老师不能够只注重“知’的培养,要深入到更全面的学科领域、进行言传身教地“做”。在课堂中,空洞、大话、说教的教语文的方法上课,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完全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课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等三维目标中,更是无从谈起。
3.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陈旧
在我们的教学中,品德学科的教师,参加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实在是太少。因而,在品德课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数老师运用口述法,基本不做任何课件,对课的内容也当做看图说话来教。然而《品德也社会》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儿童一定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寓教与活动更加适合儿童的发展。”
4.进行不科学的评价,重视结果轻过程
小学《品德与社会》在课教学的评价中,教师既没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重视“过程与方法”,更是很少重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闪烁的思维,也不管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是否学会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这样所教出来学生,很难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解决为题的能力更没有,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
因为应试教育,学校的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常常被占用,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这些让老师非常头疼。经过调查不难发现,《品德与社会》课,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对《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急需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我们不难看出,《品德与社会》课程,已经是国家对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视的具体体现。教育部门需要聘请能力突出的人员专职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的认知,学校教导处就必须从根本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课题教学工作。
任课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例如,及时指导学生做家务。有的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自己一定要做家务,可是家长非常担心,坚决不允许。因此,一部分同学容易萌生这种心理:“我是想做可以做的,但是家长不允许我这样做,那我只好放弃了!”所以,教师必须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去怎样去找到进行做家务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想写小纸条,告诉他们,我的真实想法。”
有的说:“我就找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做,让他们看到我的能力”……
笔者说:“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是的,我们在生活中,一定会常常遇到问题,但我们要面对现实,找办法,解决问题。选择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学生有了老师的建议,同学的鼓励,再去生活中实践,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②到生活中让学生去体验,实践。教师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实践。小学生的一些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同,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样,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就会产生各种怀疑,觉得这一学科对生活没有帮助。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让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具体,有指导的帮助,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的帮助上,而是需要老师鼓励学生设身处地地尝试一下“你能如何做?别人有会怎么评价你?”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从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明确善恶观念,从而建立正确的社会的道德标准,并且以此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这样才能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真正作用。
2.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候,老师需要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并以具体案例为基础,积极丰富课堂的内涵,将课本知识与课外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生活是教育的来源,其出自生活,同时也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就某一方面来讲,品德教育是师生宝贵的精神交流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以往均采用单一说教式教学模式進行教学是不对的,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开放性的社教学模式,教师就是以多角度为主,以良好的氛围为主,以开放的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以具体的情况为渠道,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目标。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有下面几个方面:①广阔的教学阵地。除了在教室里教学外,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带领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亲身去进行体验活动。如,《认识交通标志》一课,教师就组织学生到校外,亲自到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观看交通信号灯,并且让学生观察:什么时刻该如何做?走进生活的教学效果,要比把学生留在在教室里,总是死啃书本好得多;②交互的动态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多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户外探险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拼搏能力,增强学校品德教育的实用性。如,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教师在从营养的角度,穿衣舒适方面,加强锻炼的必要性等方面,让学生分组讨论“不良的生活习惯还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收获更好的效果。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处理好人机关系,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高效的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儿童学习的乐园。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小学生的品德教育需要密切结合社会教学,同时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引导敦促作用,尽力为学生营造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其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主动性,并加强其对于品德教育和相关其他课程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积极向上的小学品德教育课堂。
参考文献:
[1]马丽英.探究我国小学品德教育与课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活教育,2012(22).
[2]张小于.刍议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时效性[J].小学教育,2015(10).
[3]庞博.探究我国小学生品德教学的有效策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