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颖
一、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定出恰当的教学目的,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重点突出。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的目的进行,以便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书声琅琅、踊跃讨论。
在教学中,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而获得,应該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去主动获得。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积极性等于零,是失败的教学。语文课是教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因此,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而且要读得有滋有味,绘声绘色。让学生在有声的语言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学习中,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上。教师一方面 要能把矛盾引进课堂,要能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另一方面又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争论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当学生真正动起脑筋来,有了“我爱讲”、“我要发表意见” 的愿望后,又通过争论便自己有所收获时,才会觉得学习有无穷的乐趣,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成为学习的主人。
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他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挖掘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三、师生融洽,水乳交融。
教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学生畅所欲言,兴致勃勃。教师的感情与学生的感情相通,学生的举动与教师的要求合拍。这些也是一堂好课的要求。
课堂上必须有情感。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我家住在大海边》这篇课文通过对海边生活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你的家乡在哪里,喜欢吗?为什么?”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使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四、当堂练习,当堂消化。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有限时间,使全班学生都得到扎扎实实的训练,而不是只有几个尖子学生在表演。所学的东西当堂练习巩固,不要在课堂上搞得拖拖拉拉,到课外留许多作业,增加学生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