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英
摘 要:以往教师都是以国家编排的各种教材作为课堂资源来教授学生,这被认为是教学的基础。但是对于语文的学习来说,小学语文更多反映的是生活中的情景,要是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教材上,这样会忽略掉更多有用的课程资源,这会使语文学习起来比较僵化,缺少活力。新课改后,语文教师逐渐重视并开始挖掘其它的课程资源,力求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授课需要依靠教材,小学生也需要通过教材及相关的练习册、辅导书等来学习语文知识,这凸显了语文教材的实用性,让语文教学有章可循。但是,一旦把一切语文学习活动完全都围绕教材来展开,这种固有模式会使学习缺乏灵活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如果想要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转变以前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挖掘不同的课程资源,来充实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充分利用并巧用教材资源,做到个性阅读
教材是进行授课和学习的基本教学资源,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教材。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把教材当做唯一,语文教学必定会死板且僵硬,因为语文课本中的知识更多来源于实际生活,再归于课本,如果唯“教材”而教,必将阻止小学生释放其天性,丧失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在上课前,就要做到通读课本,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让教材成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而不是全部。若语文教师可以像这样在上课之前能够把教材钻研透彻,把教材从薄研到厚钻,读得更深,读得更透,充分利用教材,那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各种疑问便可以应答如流,还可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还要巧用教材。新课程标准提到了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性,它需要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个人思维进行结合,通过融入自己的情感来积累知识,从而获得独具一格的情感体验。个性化阅读又极具探究性和创造性,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制教材的教育工作者,对各名著进行筛选,选取最经典的部分增添到语文教材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语文教材中名著的重要性,在课堂中通过介绍某一课的背景、人物等,多加引用名著中其它的部分,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欣赏力,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文学名著,提倡个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和文学素养。在《寓言两则》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前课后引导学生多读寓言故事,通过各种小故事的结合,来启发学生的智力,增强辨别事物的能力。
二、充分开发利用课外资源,培养人文情怀
1.开发利用节日资源
我国拥有众多异彩纷呈的节日,且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渊源的历史,教师要合理运用节日资源,来进行语文教学。比如在学习《快乐的节日》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动自己的脑筋,回想过去所熟知的节日,在开始这一课程之前要求学生首先准备一段关于某个节日的介绍,在课堂中由每一个学生轮流介绍,让学生都能轻松地融入到课堂中,此时此刻还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的同时,培养人文情怀。还可以在临近某一个节日之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去深度搜索这一节日的各项信息。比如在春节放假前,教师要鼓励学生了解春节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加强实践活动,体验贴春联、穿新衣、生旺火、放鞭炮等趣味性活动,能够在自己长大一岁的同时体会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韵味;在中秋佳节来临时,让学生了解这一节日的来历,与家人团圆,边品尝月饼边赏月,体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境。通过利用节日资源,提高语文的鉴赏能力,培养更深层次的人文情怀。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部分由文字组成,间接会进行插图展示,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结合自身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理解课文内容。小学生很难掌握到抽象思维,当学生个人经历不够丰富时,恐怕很难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很好地理解课文对于他们来说较难,教师讲解起来难度也更大。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依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寻找适合学生,能够丰富学生情感的形式来进行学习。网络资源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演示相关视频资料,可以直观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一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神笔马良》等,网络上可以搜索出很多相关动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神秘魅力,可以潜意识里加深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从侧面加强了语文的学习。又比如在学习《火烧云》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找到众多美丽壮观的火烧云图片和视频,纪录片等,让学生在欣赏美景,提高鉴赏能力的基础上,运用以前积累到的好词好句对自己平时见到过的和在网络中见到的火烧云进行描写,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灵活运用教育理念,发挥教师的资源价值
教师也是一种基本的课程资源。文化源自于实际,教师的个人生活经历、知识情感都可以当做课程资源来用。教师可以适时把一些合适的个人经历增添到课堂教学中,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还能改善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学习《长城》、《颐和园》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在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名景处见过的景色,遇到的趣事,以及历史上建长城的艰辛从而产生对于人生的启迪,学生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还开阔了视野。在通过实际经验悄然引入到课文中时,学生也能合理接纳并自然地与课文内容感受同步。把教师自身作为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 课外知识,创新了语文课程资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除了要遵從教材知识,还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前提下,能够巧用语文教材,在课本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来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并学会合理运用生活中的节日资源、网络资源以及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和语文知识,来挖掘课堂资源,让学生学到与书本不同的文化知识,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丁冬宁.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A].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3.
[2] 邱松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256.
[3] 陈亚楠.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221.
[4] 王建林.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