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过去,山西省以丰富的煤炭资源生产和供给使得其经济发展出现一段黄金时期,但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煤炭能源大省和中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山西省发展状态欠佳,煤炭市场疲软无力,这一现象也说明山西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煤炭资源。其经济发展越来越显示出资源诅咒的特征,并深受其影响。但在2012年实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之后,省内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得到改善和提高。目前,山西省是中国唯一的全省域、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试验改革试点区,在供给侧结构改革强大的经济浪潮中山西省抓住经济改革的机会,实现了煤炭行业的繁荣与煤炭市场的新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改革;山西煤炭行业;转型发展
1山西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山西国土面积15.7万km2,含煤面积6.5万km2,约占40%。全省118个县级市,94个县有煤炭资源,91个县有煤矿。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同、宁武、河东、西山、沁水、霍西六大煤田以及浑源、繁峙、五台、垣曲、平鲁五个煤炭产地。1949年以来,山西煤炭产量167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外调量和出口量近115亿吨,占全国总水平的3/4,山西煤炭行业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煤炭能源安全、推动全国煤炭行业的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0年对省内小煤矿进行整治,整顿后煤矿数量下降到6183座;2005年和2009年进行两轮的整合重组,整合后煤矿数量为1079座;2017年继续深入强化,加大整改力度, 目前整治关闭落后矿井约1053座,办矿企业由220多个减少到169个。
2山西煤炭行业存在的问题
2.1产能库存过剩
产能过剩是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的一种表现。山西煤炭行业在2009年经历了大规模资源整合和技术改进后,全行业总体上实现了减量和升质,生产力得到提升。资源整合后,全省矿井总数、办矿主体大幅减少,单井平均规模、煤炭产量、外运量等均有新的提高。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近几年山西GDP增速变缓,总需求减少,煤炭生产供过于求。煤炭产量激增,煤价下跌导致全行业库存达到大幅上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
2.2科技创新投入不够
山西煤炭储量丰富,资源优势相对明显,但从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来看,山西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相对匮乏,与其他省份仍存在一定差距。以2013年为例,山西科研人员数量为4.9035万人,工业企业R&D经费总额为123.7698亿元,而当时全国科研人员数量为353.3万人,工业企业R&D经费总额为8318.4亿元,其占比分别为1.38%和1.48%,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11.39%和3.22%。山西省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67,而全国平均为0.8,这些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3产业集中程度不高
煤矿单位产量和人均单位产量能很好反映集中程度,这里以山西煤炭行业与内蒙古煤炭行业进行对比分析。两省区原煤总产量基本相似,山西省有1053家煤矿,从业人员113万,内蒙古有586家煤矿,从业人员13.5万。山西煤矿单位产量为79.06万吨,而内蒙古为143.05万吨,山西省人均单位产量736.76吨,而内蒙古为6209.41吨,内蒙古煤炭行业产业集中程度要高于山西省。产业集中度较高,可以更好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形成规模效应。
2.4区位布局不合理
从地理区位角度考虑,山西省为内陆省份,由于山河的阻隔导致长期与东部发达地区联系较少,而且铁路公路运输成本较高,导致山西在煤炭生产、运输和销售中与外部市场相脱节,不能有效利用经济规律调整产量和价格。从煤矿分布位置來看,省内煤矿大多分布在晋北和河西一带,煤炭资源与水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等资源配合度较差。
3山西煤炭行业的定量回归分析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巨大并且近30%的资源集中在山西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山西的煤炭产量始终位列全国第一,但最近几年,内蒙古、陕西省等其他煤炭资源大省发展态势良好,而山西省则处于相对低迷不景气的状态。以2015年为例,山西煤炭行业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总量的4.05%,煤炭行业产业增加值对山西省经济总量占有一定的比例,原煤产量的增长对于山西省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代表性。本节以山西煤炭产量为因变量,分析相关解释变量与原煤产量的相关性和影响程度。
3.1构建实证模型与估计回归结果
为准确把握影响山西原煤产量的相关因素,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为了便于分析煤炭价格、消费量、库存量和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与原煤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模型设计为:
其中:Y代表山西省原煤产量;X1代表煤炭价格;X2代表消费量;X3代表库存量;X4代表科技创新投入强度;Ut 为模型的随机干扰项。
β1 、β2、β3和β4为偏回归系数;β0为截距项;Ut为随机干扰项。
表3-1为进行回归估计的原始数据表格。利用原始数据和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如式(3-1)的回归模型,并对模型的显著性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2所示。
根据表3-2,可以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从表3-2可以看出, X1、X2、X3、X4的概率p值为0.1050、0.0375、0.0336、0.0060、0.0043。P小于0.05时,拒绝原假设,认为解释变量是显性相关的。X1、X2、X3、X4的P值均小于0.05,总体方程存在显性线性关系。
上式表明:
——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煤炭价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原煤产量将增加7.817401%。
——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煤炭消费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原煤产量将增加3.215734%。
——在其他不變的条件下,煤炭库存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原煤产量将减少-3.179096%。
——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科技创新投入强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原煤产量将增加80.60897%。
回归方程的R2为0.946407,R2>0.90,拟合效果较好。
3.2模型回归分析
从需求侧角度来看,煤炭价格和消费量均为显性正相关且偏回归系数较大,对原煤产量的影响程度很大,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明山西煤炭生产与消费市场的关系较为紧密。
从供给侧角度来看,库存量和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均为显性相关且偏回归系数较大,对原煤产量的影响程度也很大。且供给侧解释变量的偏回归系数绝对值大于需求侧解释变量偏回归系数,说明供给侧因素对原煤产量的影响程度巨大。
库存量为显性负相关,库存量减少使得产量增加。煤炭库存量每增加1%,原煤产量将减少-3.179096%,这说明减少库存量有利于原煤产量的增加。
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为显性正相关,对于原煤产量的影响程度巨大。偏回归系数为80.60897,表明增加1%的科技创新要素的投入就可以增加80.60897%的产出。
4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山西煤炭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控制煤炭产能与库存
控制好产能与库存,及时了解市场对煤炭的需求量,增强对产量控制的灵活性,保证能源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状态。今后化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严控存量;另一方面作优增量。因此对正在生产的煤矿应加大对产量和库存量的控制,主要是产量低、成本高的老矿危矿,同时对产能过剩和非安全生产煤矿加大整治力度,缩减实际产能产出。
4.2加强科技创新投入
积极运用科技创新驱动。山西煤炭开采生产条件相对落后,从业人员较多,机械化生产水平较低,资源禀赋状况和科技创新含量的差异导致单位能耗较高和产品附加值较少。利用市场需求反向推动煤炭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根据目前市场的趋势选择性地进行煤炭生产,保证产量和市场需求基本吻合,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实力。
4.3提高产业集中程度
第一,完善准入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制定健全的注册准入制度,划定一系列硬性标准。形成科学的监督体制,将地方法规的覆盖范围深化到民间,形成良好的监督风尚。第二,降低退出成本,以便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能尽早退出市场。完善煤炭行业的退出机制,严格处理不达标的企业,进行强制关闭出局的措施。第三,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技术的投入力度,促使企业获得一定程度的规模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加市场份额。间接地使得不符合标准的煤矿退出市场竞争,从而提高产业集中度。
4.4形成合理区位布局
充分利用水资源,科学规划工业布局,把耗水量较高的企业迁至临河处。西部和中南部有黄河和汾河相邻,水资源和煤炭资源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晋北地区有大同、平鲁煤矿,煤层深厚、煤质较好但与黄河相隔较远,将两地区的工厂矿区西迁至黄河附近,充分利用水资源,节约生产成本,实现新发展。优化交通运输网,完善区域发展格局。目前山西公路和铁路基本集中在晋中南地区,晋北地区因为山河阻隔的地理因素制约而发展建设缓慢。所以在铁路公路建设方面应以晋北地区为主。目前晋北地区许多高铁和公路都在建设当中,例如大西高铁、京大高铁等,这为开发大同等煤炭工业区提供了市场和区位条件。
参考文献
[1]郭水文.关于当前推进中国煤炭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16,(04):22-27.
[2]牛克洪,詹敏.煤炭供给侧改革策略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6,(04):33-36.
[3]张宗勇.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探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6,(04):42-46.
[4]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官网.统计年鉴2005-2016[EB/OL]. http://www.nmgtj.gov.cn/.
[5]山西省统计信息网.统计年鉴2005-2016[EB/OL]. http://www.stats-sx.gov.cn/.
作者简介:符治中(1994.11—),男,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是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