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鹏熙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4-0138-04 中圖分类号: S626;S641.2 文献标志码: B
摘 要:通过对保山市鹰嘴豆国际圃品种试验实施的情况、成效及措施进行详细的论述,为推动鹰嘴豆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鹰嘴豆;国际圃筛选;示范试验
1 试验目的
为鉴定新引种鹰嘴豆品种(国际圃)在保山的适应性、丰产性、抗病性、抗逆性等性状,并为新品种推广示范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提供试验品种2组,田间编号分别为13101~13136和12101~12136。
2.2 试验设计
试验田设在隆阳区蒲缥镇新寨村大新寨小组,海拔1 210 m,经度98°59′、纬度24°59′。每品种种植2行,行长3.33 m,行距45 cm、株距10 cm,种植密度1.5万株/667 m2。前作玉米,收玉米后开沟打塘播种,采用半免耕法种植,于2017年10月12日播种。
2.3 试验管理
底肥:播种当天施15-15-15复混肥25 kg/667 m2。
追肥:不施追肥。
灌水:整个生育期没有灌水。
除草:整个生育期没有进行除草。
虫害防治:2017年10月11日每667 m2用2.5%辛硫酸颗粒剂1 000 g防治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2017年12月21日每667 m2用15%氯氰菊酯和52.25%对决1 000倍液防治蚜虫;2018年2月10日每667 m2用5.7%氟氯氰菊酯1 000倍液防治菜青虫、豆野螟。
收获:于2018年4月13日收获,摘取豆荚脱粒后晾晒称重。
3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组经济性状和农艺性状及抗性表现见表1~表4。
3.1 产量结果
所有参试品种收获风干后籽粒均匀饱满,粒色为浅黄色。本次国际圃试验共分为2组,其中13101~13136组,折合产量后排在前五位的是:13117(163.50 kg/667 m2)、13104(132.00 kg/667 m2)、13107(131.40 kg/667 m2)、13128(131.10 kg/667 m2)、13126(121.80 kg/667 m2);12101~12136组,折合产量后排在前五位的是:12120(217.20 kg/667 m2)、12101(210.60 kg/667 m2)、12104(195.60 kg/667 m2)、12106(181.05 kg/667 m2)、12129(165.60 kg/667 m2)。通过折合产量数据可以看出,13101~13136组产量普遍较高,建议今后可以多用此组品种进行示范推广,而12101~12136组,产量不太理想。
3.2 经济性状
13101~13136组株高62.0~91.9 cm,12101~12136组株高58.1~81.8 cm;13101~13136组基部分枝数3.8~7.3枝,12101~12136组基部分枝数3.4~6.5枝;13101~13136组单株荚数23.9~73.5荚,12101~12136组单株荚数17.8~65荚;13101~13136组单株粒数10.0~58.8粒,
12101~12136组单株粒数11.3~45.9粒;13101~13136组百粒重13.9~37.4 g,12101~12136组百粒重17.8~36.7 g;13101~13136组单株产量3.12~10.9 g,12101~12136组单株产量3.03~14.48 g。
3.3 生育期
2017—2018年度选择的试验地属于低海拔山地,参试品种12101~12136组生育期表现183~195 d,13101~13136组生育期表现183~194 d。
3.4 品种抗性分析
2017—2018年度所有参试品种均没有发生根部和叶部病害,且没有发生冻害和倒伏现象。其余病害也未见发生。
4 讨论
2017—2018年度鹰嘴豆试验期间均有有效降水,鹰嘴豆出苗整齐,没有出现倒伏,苗期至成熟期各项管理措施到位。结合产量、抗病性、抗倒性、生育期及综合评价成果等指标,表现良好的品种有12120、12101、12104。这3个品种产量分别为217.20 kg/667 m2、210.60 kg/667 m2、195.60 kg/667 m2,居参试品种前3位,并且生长态势良好,可以引进示范推广种植。
(收稿日期:201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