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有企业的改革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国有企业在改革期间,打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企业虽然在形式上做出了调整,但是仍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导致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公司的发展受到阻碍。本文对国有企业与公司治理的意义进行了概述,对新体制下国企改革与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究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以期能够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公司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体制;国企改革;公司治理
一、前言
国有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支撑作用,也影响着公司治理方面的优化。所以在新体制的背景下,我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管控,为新体制的正常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从而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公司治理的步伐。
二、国企改革与公司治理的意义
公司治理的主要核心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出资人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安排的责任分工机制。公司治理实际上就是对企业中涉及的各种合同关系进行处理,完善公司的治理有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能够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公司的治理会涉及公司的管理层、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公司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有一套完整的结构体系,在企业结构的方向上为公司的发展设定目标和考察方法。公司的相关治理方案能够得到实施,就能够使公司健康长远发展。通过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安排并决策公司的相关事宜,以此来促进公司的稳定运行。
对于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其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体现的是经济体制下的攻坚战。国有企业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是完全按照我国经济市场实施的全新体制下提出与完成的。国有企业通过改革,能推进国有企业整体的经济发展,并且有助于增添国企的整体活力,增强国企对自身经济发展的整体控制能力,对实现国企经济发展目标,达到理想的发展具有积极重要意义。另外,国有企业通过改革,促进了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还刺激了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对提升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体制下国企改革与公司治理分析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得,国有企业是属于全国人民,而且国有企业的股东较多,并且在股权方面呈现出高度分散的现象,很容易导致股权所有者出现了实际上的主体缺位。通过多重委托以及授权代理的方式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由于公司在治理过程中的费用比较昂贵,在治理过程中,内部控制人员在道德上以及作风方面极易出现问题,是各类企业在治理过程中存在风险最大的企业类型。国有企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在委托关系层次出现了多重委托关系.并且在有一些委托治理关系出现在了相关政府机构。由于这些委托代理人之间或者间接的管理与控制着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实际经营以及绩效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过去的国有企业在内部人员控制以及在公司治理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
四、新体制下国企改革与公司治理目的
对所有企业而言,要顺应时代的步伐,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断改革与创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经营理念,通过抓住市场的变化以及经济整体增长以及变动的趋势,不断完善与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在新体制下,企业通过自身不断的改革,尽快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经济发展形式。另外,国有企业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环节,在国企在进行改革过程中应当明确改革的目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大可能化地实现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体系与制度,从而保证企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并不断朝着探索最大生产效益的目的前行。
五、新体制下国企改革与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在新体制的背景下,国企在改革方面和公司治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从而推动国企的改革以及公司的稳定治理。
(一)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
全新制度下,在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公司治理方面,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同时也解决了很多危害企业整体发展的诸多问题,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加强和完善。在国企所有者层面,由于产权所有人大都是维权代理的方式进行经营,导致很多股东企业中的地位已经逐渐被虚化多重委托管理的管理链条较长,出现了约束力逐渐减弱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就导致国企不能按照科学的方式,对法人整体的治理系统进行构建。另外,就是在整体的资金流动管理权,或者与企业内部相关的投票选择权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分离现象。过去企业的所有权,证实资金流动管理权以及投票选择权的所有权,但是在公司所指定的治理体制中,股东多拥有的权力也是在资金流动管理以及投票选择的权力的前提条件下进行权力的体现。在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过程中,行政官僚对企业资金流动权的管理上并没有太大的权力,主要是在政治管理与利益方面的权力较大。
(二)国有企业管控不到位
新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公司的治理也存在控制方面的问题,如企业中过度在职消费,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在资产受益未满足个人利益时,就擅自扩大个人受益或者进行其他的违法行为,以此来满足个人需求;企业经营者短期的个人业绩并没有考虑到企业长远的利益,只顾自身眼前的利益;企业经营者在转移国有资产时没有规范化等情况。这些都是由于企业的经营者没有与企业的利益达成一致。
(三)目的不够明确
着眼于新体制下的国企改革方式,一方面想通过改革解决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想通过改革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但没有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企业的共识条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寻求的是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了更好地在迅速发展的时代得到生存而进行的改革,不是完美的改革。目光不长远的改革方式,压在改革上面的是权力,在下面的是利益,新體制下的有些国企在进行改革的核心是做出对以后发展有规划的抉择,以及今后发展的整体方向。国企实行的改革应当是为了更稳定、更高效的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改革目的应十分清晰明确。
六、新体制下改善国企改革与公司治理的策略
国有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基于新体制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打破传统观念以及管理模式的制约,才能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以及推动公司的健康治理。下面作者就谈谈新体制下改善国企改革与公司治理的策略。
(一)健全公司治理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公司的治理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衡量,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健全公司的治理也是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重要前提,国家在经济转型方面,企业产权制度涉及的改革并不能消除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弊端,因此使公司的治理得以健全,共同促进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要明确企业产权的主体地位,确保国有企业中产权主体地位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作用,科学合理对企业产权进行界定。
(二)完善股权机构
在新体制下,国有企业要完善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并且改变企业股权出现高度集中的现状。所以实际实施时,要有效降低国有企业股权的占比,从而提升国有企业中法入股权的比例,进一步解决企业对内部人员管控的问题。另外,国有企业要能在多样化的方式上,使国有企业形成多元化的控股形式,国有资本要退出控制企业,所以国有企业需要增加民间资本控股的比例,还要引进企业员工的控股制度,以此来对企业内部人员的控制,也能改变国家股权性质,并且使国家的股权成为优先股。
(三)加快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在新体制的背景下,要完善国有资本的投资者以及公司内部的治理,这就需要加快企业内部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对中小股东和中小型公司进行适当的鼓励,并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公司的治理队伍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司董事会的建设和监事会的建设。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还要科学合理的构建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构建证券市场制度层面、构建标准统一等退市制度层面。
(四)实行公开透明制度
实施国有企业信息公开的制度,通过媒体或者公众平台的压力,能够快速提高企业投资人机构以及企业的效率,从而预防企业中出现问题。国有企业可以走出现代化企业中相关制度的理念,企业实施的改革并不是将国有企业改造成股份制的企业,而是需要结合国有企业实际的发展需求,选择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还是独资类型的公司。要使企业的股份制得到更好的发展,且能够使股权得到多元化的发展,应该使大量大股东发挥带头作用,重视降低国家股权的比重,逐步发展成企业法人持有股权的形式。
(五)有效建立国有产权的交易制度
国有企业要建立国有产权交易制度,明确企业中进行产权交易的主体,进而为国有企业中转让产权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行产权交易的主体一定要是企业。国有企业要及时构建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评估体系,加快企业转让产权的进程,企业产权交易市场需要以多层次或者多形态化的方向发展。另外,需要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结构,例如在实际的改革方面,可以完善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建立公司的董事会,分设出公司的董事长以及总经理职位,需要体现出董事会具备的独立性特点。而且完善构成董事会的各个分支,分配董事会各个分支的职能以及享有的权利等。
七、结语
制定有效的策略有助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公司的治理,就能够深入国有企业的内部,从国有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控,从而为新体制的顺利实施创造环境。但是由于我国体制的改革存在一定的復杂性,所以国有企业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诸多困难,所以需要采取多样化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对国有企业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控制,更好地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公司的治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斌.浅谈国企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J].卷宗,2017(21):456-457.
[2]袁聪.完善公司治理深化国企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7(17):74.
[3]钟祥宇.新体制下的国企改革与公司治理[J].商,2015(23):35.
[4]周勇.新国资管理体制下国企改革途径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3(7):35-37.
作者简介:
唐可欣,成都兴城资本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