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師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我们要用真诚的爱心去爱每一位幼儿,做一个充满爱心的好老师。教育是爱的共鸣,教师只有爱学生,以爱为本,把爱心和微笑带进班级,才能做到教书育人,得到幼儿和家长的信任与尊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一线工作,践行怀揣梦想的那份初心,得从小事做起。幼儿园的工作繁琐,压力大,但我们能坦然地面对,不以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朝气蓬勃的新教师,每天都是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孩子,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狼孩”的故事给了我们深深的启发,幼儿不具有像成人那样的对环境的选择能力、改造能力和抗争能力,所以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更为深远,而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从各方面影响着幼儿的发展。而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打好基础很重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其目的即是要求教育者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温馨、充满爱和尊重的良好心理环境。而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幼儿对教师普遍存在一种依恋的情感,同时,幼儿正处于“他律”阶段,事事以教师的评价为准绳。因此,幼儿十分在意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和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心境。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我们都和孩子们进行友好的问候、细心的交谈、温暖的拥抱、快乐的玩耍,在孩子心中老师就是他们的好朋友。
幼儿年龄小,他们最初只能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感知周围环境,班级墙面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同样的一个孩子,在两个不同颜色的房间里分别画一张画,在色彩艳丽鲜明的房间里,幼儿的绘画作品颜色非常的鲜明、跳跃;而在单调灰暗的房间里,幼儿的作品颜色则单一压抑。所以色彩鲜艳的颜色更符合幼儿心理特点,更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在环境的内容上,要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符合心理要求的环境。幼儿往往对不熟悉的环境感到害怕。而我们的室内外环境中处处都是幼儿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是幼儿自己和教师的作品,作品色彩鲜艳,符合幼儿心理特点,更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而且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幼儿更能增强一份成就感、自豪感。
教师们总是发挥着自己最大的智慧,潜移默化地利用周围环境规范幼儿的行为。比如:在小班幼儿学习排队走的时候,我们会利用操场上的白色直线和楼道中瓷砖的中间行训练幼儿排队,把其当做“小桥”,旁边则是“小河”,这样,孩子们的兴趣可高了,都仔细地走起来,没有掉到“小河”里去,这样一来,孩子们排队时出队和走歪的现象少多了,时间一长,自然学会了怎样排队。
教师最大的本领不是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环境,而是善于发现每一位孩子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幼儿的特长。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一种境界。而我们要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极大的可塑性,即使是比较特殊的幼儿我们也没有想过要放弃,而是集合各种智慧帮助并且等待他们慢慢地成长。因为“爱”要面向全体幼儿,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多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正是因为家长充分地感受到了我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才会像朋友一样信任我们,良好的家园沟通是促进幼儿成长的重要途径。
为了促进孩子健康发展,教师们绞尽脑汁想办法,无论是从饮食的营养搭配还是玩具的卫生安全等方面,都尽心尽力地思考。爱孩子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面对那一双双滴溜溜乱转的眼睛,教师不仅要做好蜡烛照亮他们,做好乐师谱出美妙的音乐,更要拥有一颗坚持爱的初心。
我们不是演员,却愿意为了孩子每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不是歌唱家,却愿意为了孩子唱出不同的歌曲;我们不是装修工人,却愿意为了孩子认真创设着班级的环境;我们不是父母,却真的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思考。我们就是普普通通的幼儿教师。虽然孩子离开幼儿园后可能不再想起我们,虽然孩子在迷茫的时候可能想起的不是我们说过的话,但是对我们而言,与孩子一起在幼儿园的度过的时光却是最美好的日子,我们一起成长,见证各自破茧成蝶的过程是最珍贵的记忆。不忘初心,用一生去坚守自己的岗位,陶醉在梦想的航程中,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