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目标的研究生课程保障体系研究

2019-09-10 07:22张鑫超韩冰郝建芳
高教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能力培养

张鑫超 韩冰 郝建芳

摘 要:教学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在促进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阶段研究生教学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在以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探索构建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师资力量为抓手、以监督管理为保障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实现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能力培养;课程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4-0022-04

Abstract: As the lifelin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teaching process. With the aim of cultivating graduat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bi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engineering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we will explore to build a three-in-one mechanism with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teachers as the focus, and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s the guarantee,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postgraduate teaching; ability cultivation; curriculum system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助推国家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在教学设置中具有区别于本科教学的特殊性。但是由于生源结构、教师评聘体系、资源配置和研究生群体特点等原因导致研究生教学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薄弱环节。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生课程保障体系,对建设双一流学科和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人才培养层面,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综合和基础性作用。《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明确指出“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

在学科建设层面,课程教学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根据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级指标,共包含三个二级指标: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和毕业生质量。而课程学习作为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具有很高的体现度,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为例,按“人才培养质量”分段统计标准,在134个参评单位中位列第3段;按照分类统计标准,得分82.1。但是根据“人才培养质量”二级指标统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过程质量”得分67.7,位列54名,明显落后于学科整体水平,成为影响学科发展的限制因素。

在教学改革方面,加强课程建设有助于推动和促进教学改革。学校以课程建设为纽带,强力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向纵深发展,推动实验室、实习基地以及现代教学设备的建设,特别是优质课程的建设将带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师评聘体系导致教师对研究生教学重视力度不够。目前研究型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教学在评聘系统中所占比重过小,且对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等方面无考量,侧重点主要为授课学时、选课人数、工作量等可量化标准,缺少效果评价。重视力度不够导致出现不良课堂行为甚至教学事故,根据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课堂质量调研情况,授课教师易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主要为接打电话、迟到早退拖堂、谈论与课程无关内容、课件与所讲内容不匹配、与学生交流过少,仪表谈吐不当等六大类。

第二,授课方式与培养目标错节,授课方法单一。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典型工科学科,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应是学生培养重点,但目前授课方式主要是知识传授型,实践环节欠缺,与培养目标错节。同时对学生科研方法训练不足,科研能力是研究生阶段重要的培养能力之一,也是区别于本科教学的重要一点,以教促研是研究生教学目标之一,应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前沿科研知识及方法训练,做到教研相长,寓研于教。

第三,生源差异较大,加大了研究生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难度。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来,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被录取。一个课堂中几十名学生,有些有着良好的基础知识与专业功底,有些则是跨专业而来,授课内容深浅难以把握,无疑加大了教学难度。

第四,教学硬件设备老化,制约研究生多元授课模式的开展。根据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及2017年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结果,目前制约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办学硬件条件不足。在教学方面主要体现为现代化教学设备覆盖面窄、实验室设备陈旧、智能教室不足等,尤其是老化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严重制約了实验类课程的授课效果。

笔者认为,出现以上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目的不清晰或偏离教育目的。根据国家对高校职能的定位,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家交流的五大职能,而人才培养作为首要职能,应该是高校发展之本、立校之源。研究生教育应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切实将提高学生能力、培养高水平学生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研究生课程体系也应该从“单一知识型传授”向“以知识和技能并重的能力培养”转变[1]。

三、研究生能力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

(一)研究生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利兰(David MacClelland)创建的能力素质(冰山)模型,个人能力素质包含6个层次: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其中知识和技能属于“冰山以上”部分,为显性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变和发展;其他4个层次则属于“冰山以下”部分,为隐性能力素质,不容易被外界影響改变。所以文章中所探讨的能力培养主要是指知识和技能,即显性能力素质。

能力的培养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专业人才、助推国家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对工科人才能力培养具有特殊定位。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本科阶段主要以通识教育为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原理;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获取知识、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同时还需具备技术鉴别和工程研究能力。因此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概括为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工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务院学位办明确了两类硕士类型的培养目标:前者注重理论与研究,以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为主;后者注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以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高层次技术人员为主。因此,笔者认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两类硕士研究生的共同培养目标,但学术型更侧重科研能力,专业学位硕士侧重于工程研究能力。

(二)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高等教育机构应以明确研究生能力培养目标作为前提,设计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并通过评估进行改进,最终实现培养目标[2]。在探索与培养目标匹配的课程建设方法时,应首先找到预期培养目标与实际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即“目标差”。根据研究生教育过程的三阶段评估办法[1],明确“目标差”需要包括三个阶段:能力培养目标评估、教学环节和实际能力评估、教学环节分析评估。其中第二阶段的评估即是确定预期和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第三阶段的目标是找到存在差距的具体原因。例如,工程科研能力是预期培养目标,需要通过教学环节设计来实现,而真正可以达到的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最大可能的减少预期目标与实际目标之间的差距,则需要对教学环节进行把控和评估,并细化各个环节与要素。具体实现途径模型如图1。

在基于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能力目标是主要焦点[4]。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是进行能力训练的主战场,在教学环节中,应针对目标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考核方式和评估标准等,构建一套以侧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保障体系。根据研究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培养目标实现途径可知保障体系的三要素是课程、师资力量和监督考核。因此笔者提出通过构建一套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师资力量为抓手、以监督管理为保障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生能力。

四、三位一体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建设是体系的核心要务

第一,制订符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及各环节应达到的具体要求。根据研究生能力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将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结构有机结合,是进行课程建设的首要环节。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知识分类为基础,课程体系结构有明显的学科属性[3],鲜有学科间交叉。在以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中,应突破学科属性的限制,将四种目标能力和标准融入到教学中,并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即新的课程体系需满足两个维度需求:学科需求和能力需求。

第二,重视实践环节设置,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2018年国务院学位办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了调整,并进一步明确了工程类专业硕士的培养定位和目标。在此背景下,加强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成为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侧重点,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研究生论坛、基地培养等形式增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第三,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层次和类型,保障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包含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6个二级方向,各二级方向之间专业跨度较大,为保障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完整合理,以各方向为单位设定课程结构,每个方向设定2至3门专业核心课,作为学生必修课程,以此建立类型多样、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模块化架构优化知识体系。

第四,建设示范性课程,探索多元、互动的良性授课模式。土木工程类专业课主要分为三类:基础性课程、应用性课程、基础应用性课程。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分批次、有重点地建设示范性课程,探讨不同类型课程的授课规律和授课方式,并充分发挥《实验土力学》、《土木工程BIM技术应用与开发》等此类应用型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作用。

(二)师资力量是体系的主要抓手

研究生师资力量的构建主要包括两方面:授课师资力量和导师队伍。授课师资作为研究生教学环节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学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提高授课师资的整体水平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2017-2018学年授课教师中,教授占48.5%,副教授占44.5%,讲师占7%。师资人员比例合理,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占比90%以上。此外,实行课程群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双负责制”,即根据专业特点,每个课程群,通常以学科为单位,确定开课课程及授课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研讨确定课程大纲、授课方式及学时学分等课程设置。一门课程的授课团队由多位教师组成,这些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一方面确保了知识覆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专业特色。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阶段的第一负责人,对学生学科前沿指导、科研方法训练和学术规范教导等方面有直接影响。第一,发挥导师在学生选课和知识结构构建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入学初为学生制定培养计划,并依据培养计划制定学习方案;第二,依托导师研究课题,实现科研与教学、知识与实践、课堂与实训的有机结合,在课题研究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第三,发挥导师的学术熏陶作用,营造良好的学风、学术道德及工程伦理氛围。

(三)监督管理是体系的重要保障

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是教学环节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需要遵循发展性、全程性和适应性的原则[5]。发展性,即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不断与时俱进,监督管理办法也需随之不断调整;全程性,即监督管理體系需覆盖教学活动的各方面,包括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察方式、课堂效果等,且需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初衷;适应性,监督管理体系必须要结合硕士研究生教学的需求和特点,并且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教学质量保障的目标,合理的对教学过程的实施活动进行管理和预测,科学有效地做好教学规划。

第一,构建监督管理体系。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应当具有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质量监督系统、反馈系统以及教学运行系统几个部分,确保各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教学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制定相关教学质量保障的目标、对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有序的监督和检查,并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6];质量监督系统通过科学的应用激励、监督、诊断与导向的功能,对校内教学活动的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反馈系统配合监督系统共同开展质量保障工作,通过评估和反馈,对于教学活动中的不足进行发现和解决,并且更加科学、有效地提高对教学活动的管控能力;教学运行系统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综合调控与管理,保障整体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目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是研究生教学中的相对薄弱环节,北京交通大学的本科教学已经启用华盛顿条约,围绕授课目标进行课程达成度分析,有一套健全、成熟的评价标准。但是由于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研实习等具有个性化特点,且导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较大的影响,导致弱化课程学习及效果评价,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普适性强的评价标准是学院作为办学单位的重要任务之一。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设立了“五教”评价标准,即包括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的五项评价标准,从师资能力到授课效果进行全面追踪,通过考核等方法提高任课教师对研究生课程的重视度和投入精力。同时,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客观性,构建包括学生评估、课程群负责人评估和管理人员评估等多元化评估主体,逐渐实现由单纯考核教学工作量向教学质量转变的评价体系。

第三,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标准对课程质量进行客观评判,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在运用评价结果时,应采取激励措施为主、提示警告为辅的手段,通过正面宣传提升教师改进授课质量的积极性,对个别违反教学规定情况,进行谈话提醒。对于教学秩序和教师请假调课等客观情况进行定期非实名公布;树立优质课程典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教师中形成重视授课质量的良好风气;评选“我最喜欢的课程”,引导学生关注课程学习,并激励老师上好研究生课。通过多种途径,合理有效地利用评价结果和反馈机制,实现教学环节中及时发现问题、评估问题、反馈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连贯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汪文生.能力本位的研究生教育过程分析与评估[J].教育探索,2015(12):77-79.

[2]朱永东,张振刚.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学位项目评估的探索与实践——以田纳西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1):64-68.

[3]罗黎敏,叶荟,唐慧丽.基于人才能力培养导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11):242-244.

[4]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8):4-8.

[5]张杰,刘晶,王家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4,27(06):77-80.

[6]秦秀娟,唐永福,郭文峰.科教结合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09):60-61.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学能力培养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关于研究生教学的思考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直觉模糊综合评价
浅谈研究生教学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智能材料与结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