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视域下的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9-09-10 07:22刘炜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供给理论

刘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的目标是纠正经济发展中的失误与失衡,建立更加合理的国民经济新体系,使中国经济重新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一种生产均衡理论,其对再生产均衡发展的理论阐述有助于我们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形成正确的思路,建立正确的理论,采取正确的方法。本文阐述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核心要义及其方法论意义,认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依据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则,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国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未来三十年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规定了未来三十年中国仍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追求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均衡与协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追求经济发展的均衡与协调,一是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使经济发展恢复平衡与协调;二是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国民经济新体系,进而建立起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自我改善的系统。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一种生产均衡理论,它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平衡与协调中展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指出,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平衡机制,但这种平衡机制经常因为人的行为的贪婪和无序而被破坏,从而打破经济均衡,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能够强制性地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内在均衡的重要性。人类经济增长史证明,社会经济生活,尤其是在进入资本主义以后,总是在大周期或小周期中螺旋上升。每一次危机虽然都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损伤,但同时也带来跃升新台阶的契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描述了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两大部类均衡的理想模型,但他同时指出,这种均衡只是暂时的,因为人的认识和行为与经济内在增长总是存在矛盾,不均衡才是经常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增长也是在波动中发展。当前中国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的是使中国经济增长从不均衡状态转化为均衡状态,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阐述的均衡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思想、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指导意义,它有助于我们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形成正确的思路,建立正确的理论,采取正确的方法。

(一)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核心要义

再生產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进入资本主义以后,资本成为主导生产的根本力量。资本的目的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即以生产剩余价值为基本内容,为了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表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一方面生产方式从组织到技术都在不断优化,生产方式不断升级促进财富增长成为基本趋势,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经常被不平衡打断,经济矛盾伴随社会矛盾,经济危机总是周期性地爆发。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的矛盾及其发生的原因,同时也分析了社会再生产顺利发展的基本原理。

1.社会生产是扩大再生产,进行扩大再生产必须进行资本积累

马克思指出:“在极不相同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中,不仅都有简单再生产,而且都有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起点,扩大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特征。进行扩大再生产必须首先进行资本积累,“积累就是资本以不断扩大的规模进行的再生产。” 剩余价值是积累的源泉,而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有以下几点核心思想:

(1)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必须不断进行扩大再生产。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是价值增值,即生产必须创造出新的剩余价值,而且这个剩余价值不能被全部用于消费。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是生产型社会,而不是消费型社会。社会需求不断增长和提高,生产必须不断扩大,无论是内涵性扩大还是外延性扩大,扩大再生产都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本常态。

(2)货币转化为资本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货币是由增值的价值通过商品交换转化而来的,而不是通过货币发行凭空产生的,货币的现实依据是增加的物质、技术以及服务,它们是已经完成的生产提供的,是为了扩大再生产服务的,但必须经过商品交换由实物商品转化为货币,再经由货币转化为资本重新进入再生产过程。由此可见,商品交换和流通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重要条件,即消费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重要条件,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生产为了消费,消费活动的高效完成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

(3)进行扩大再生产必须培育相应的劳动力条件。劳动力是“财富的人身源泉”。马克思指出:“资本一旦合并了形成财富的两个基本要素——劳动力和土地,它便获得了一种扩张能力,这种能力使资本能把它积累的要素扩展到超出似乎是由它本身的大小所确定的范围,即超出由体现资本存在的、已经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数量所确定的范围。”劳动力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组成部分,扩大再生产在具备货币和生产资料、技术、服务等条件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劳动力条件。劳动力不仅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来源,而且是新技术、管理和服务以及提升效率的源泉。

(4)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趋势下,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改进使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成为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进,“用较少量的劳动就足以推动较多量的机器和原料”,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相应提高,并使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成为社会再生产的主要形式。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不断再转化为资本,表现为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本量不断增长。这种增长又成为一种扩大的生产规模以及随之出现的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加速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的基础。”内涵扩大再生产是在外延扩大再生产基础上展开的,内涵扩大再生产也是不断递进发展的。

2.社会再生产均衡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再生产的中心内容。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体现在一年内生产的总产品数量,总产品中包含着预付资本价值,也包含着剩余价值。这个总产品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它的决定性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必须等到社会资本完成全部的循环才能得到。

社会总资本的完整循环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它是资本运动过程中全部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统一。追求剩余价值是每个生产者进行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但如果他的商品生产不能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合格的使用价值,那他的商品就不能足值顺利地卖出去,他追求的剩余价值就不能实现,他就不能进行再生产甚至破产。对于单个资本而言,主观上追求剩余价值,客观上却必须提供一个合格的使用价值。每个单个资本生产的社会性最终都是要满足社会需求,只有积累与消费相互适应,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实现。

(1)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必须保持资本循环的连续性。马克思指出:“资本在它的任何一种形式上和任何一个阶段上的再生产都是连续进行的,就像这些形式的形态变化和依次经过这三个阶段是连续进行的一样。”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是资本循环连续性的条件,即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必须同时具备资本、物质、劳动力、技术等相关条件,缺一不可。

(2)生产资料生产具有优先发展的特点。在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里,存在着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客观需要。生产资料生产是消费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在现代经济中,生产资料生产可以扩展为一切为生产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的各种条件,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文化和服务的,生产条件越优越,生产水平越高。

(3)竞争和信用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杠杆。马克思指出:“竞争使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在进行交换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发生作用,从而也就使得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可能的社会生产组织和制度得以实现”。竞争使积累变得更加迫切,集中和信用是最重要的杠杆。通过资本集中,单个资本迅速扩大,而信用则“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革命”。竞争和信用成为扩大再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却消灭了许多小资本,危机爆发的危险也加大了。马克思指出:“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

(4)经济危机是对经济过热的强制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是这个周期性的节点。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表现为“沉寂状态、逐渐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崩溃、停滞、沉寂状态”这样的演进趋势,经济繁荣之后,往往会进入过剩、崩溃、停滞等危机状态。在经济繁荣时期,“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渡的扩充活动。”信用制度的发展也会“刺激资本价值的加速积累”,进而导致经济过热。高额利润伴随着投资的膨胀,形成资本过剩、生产过剩和贸易过剩,以信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就会爆发危机,并像瘟疫一样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传导。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所以,“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经济过热打破了经济发展的平衡,危机是使经济过热恢复平衡的暴力方式。危机的意义在于,它提醒人们转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使之与经济增长的规律保持一致,否则危机就会经常爆发并持续下去直至严重破坏一国的国民经济及其体系。

(二)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核心要义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方法论意义: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剩余价值,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总是超越一定的界限而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社会再生产进行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必须通过交换来实现,交换的目的是消费。无论是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使用价值才是生产的最终目的。社会再生产必须在满足社会需求基础上实现价值增值,单纯以追求价值增值为目的进行生产必然导致经济失衡,并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指出:“生产的扩大以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作为条件,也就是以扩大作为生产基础的资本为条件。”货币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因为它是“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积累是来源于自身的内生式增长,虽然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信用的作用不断扩大,但是长期举债或者过度举债都会引发虚拟经济过热,造成债务危机隐患。

经济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矛盾。单个资本运动追求个人财富的增长,社会资本运动追求社会财富的增长。社会资本运动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和界限的,而单个资本为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总是突破社会资本运动的界限,破坏社会资本运动的均衡。要解决市场失灵,国家必须建立宏观调控,它的任务是调节和引导单个资本,消除盲目性和自私性,使它们能够既受社会资本运动的约束,又服务于社会资本运动以促进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平衡。

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又导致利润率下降并成为一种趋势。在生产扩张过程中知识增长和技术进步不断推动产业升级,通过货币资本积累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只是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条件,内涵扩大再生产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在这种趋势下,知识和技术的优越性与垄断性往往带给拥有者丰厚的回报,发展知识与技术并进行严格保护已经成为获得高额利润的排他性条件。所以,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不仅可以规避利润率下降造成的利润损失,而且通过独有性和垄断性反而使拥有者取得竞争的绝对优势,它不仅使内涵再生产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延伸,也增强了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在市场上,企业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商品,并籍此获得平均利润。但总有些部门(比如农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无法通过竞争获得平均利润,会出现投资减少,行业萎缩,使整个社会生产结构失衡。这时应根据生产价格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或者财政补贴等方式使其达到社会平均水平。生产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不是单一地依靠市场,而是把市场和政府结合起来。生产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也并不意味着单个资本只能获得平均利润,单个资本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降低成本获得超额利润。市场经济中,平均利润本质上是政府扶持或调控的一个标准,即在竞争条件下,如果一个行业的投资利润低于平均利润,行业工资低于平均工资,为维持整个社会生产的平衡,政府就应该对这个行业进行扶持。这即是统筹兼顾的理论基础。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他说:“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张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下转变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式、发展结构和发展动力,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屆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习近平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以及在新常态下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路,既符合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实践与创新。

(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应用马克思再生产周期理论分析中国经济现实得出的正确结论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指出,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繁荣之后往往会发生生产过剩,甚至出现崩溃,进入较长的萧条、停滞时期。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经济波动加大。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席卷全球,2010年欧洲多国爆发债务危机,世界经济进入危机-衰退轨道。中国深受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8年中国投资4万亿拉动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速短暂反弹在2010年达到近期高点10.3%后,开始持续下降,2018年下降到6.6%。伴随着增速下滑,历史积压的问题凸显出来:经济结构单一;低端产能、劣质产能、无效产能过剩;杠杆率过高,社会债务高企;消费不足,居民消费率过低;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对外贸易增长困难;经济创新力不足,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等等。经济快速增长长期积压的问题必须经过一段时期进行消化调整。调结构、降成本、提效率,不仅是为了控制防范重大经济风险,更是为了化解经济失衡问题,促进经济重新达到平衡实现良性发展。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正是基于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波动周期共振的科学认识,正确运用马克思的再生产周期理论科学分析中国经济运行特点和趋势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马克思再生产周期理论的实践和深化。

(二)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据马克思再生产均衡理论制定的正确决策

1.重视消费,主张使用价值与价值增值的统一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核心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根本目的是使生产的供给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环境需要。以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既是纠正过去重生产轻消费导致消费不足、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失衡,又是纠正过去重价值增值而轻视使用价值创造等问题做出的重要改变。马克思在再生产理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因为过度追逐剩余价值,不仅制造了生产过剩的危机,还制造了两级分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善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为目标,就是要把发展生产从追求单一的价值增值(GDP)转移到把实现价值增值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统一的路径上来。这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所要求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目标。

2. 倡导内涵式增长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阐述的核心增长观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获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提高,但同时存在着科技创新不足、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产业布局不科学、生产效率低下、分配不公等问题。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容的高质量发展理念,正是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做出的正确决策。科技的进步和快速发展已经使当今世界经济增长迈入内涵式增长轨道,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我们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生产结构不断升级,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经济发展的各要素更加协调,发挥出最大效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成果共享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价值,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的核心,就是资本主义过度追逐剩余价值,却压低工人工资和福利,导致贫富分化,并称之为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倡导的均衡与协调发展观。

3. 建立秩序化的社会再生产关系体系是马克思倡导的实现再生产正常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0年改革的经验教训证明,只有理顺各种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中国经济三十多年高速增长,重积累轻消费,导致消费不足,居民消费率过低;地区间产业布局不能因地制宜,形成地方特色差异互补,导致全民全域工业化;未能把扩大出口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对外贸易未能有效改善国内消费提升人民消费水平;过度强调保增长的重要性,未能在国际经济调整期抓住机遇促进产业升级;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进行解决和优化。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认为,只有处理好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一系列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具体方法以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创新、鼓励发展新经济、新业态,逐步理顺生产力内在要素的关系体系,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實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问题。这些措施正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阐述的实现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主要抓手。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关于供给与需求均衡增长的理论,是理解和指导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指南。根据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核心要义和方法论意义,结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要求,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它可以给出以下几点指导:

(一)推动经济增长必须树立生产为需求服务的思想

马克思指出,生产是手段,消费是目的。Ⅰ(v+m)=Ⅱc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均衡模型,它表示,只有供给侧与需求侧相互适应,社会生产才能平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树立生产为消费服务、供给为需求服务的思想。

为了生产而生产就是为了逐利而生产,把生产作为谋利的工具。为了生产而生产就会忽视消费需求而盲目投资,造成重复建设、供求失衡;就会忽视技术研发和创新,丧失工匠精神。近年中国经济陷入逐利怪圈,爆炒资产价格,生产和商品成为牟利工具,是导致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

出口拉动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使国力迅速提高,但问题也非常明显:大量出口造成国内价格高企,降低了国内消费,一边大量出口,一边消费不足,生产首先满足国民需求的本质属性被弱化;进口不足且价格过高无法普惠大众,未能有效改进国内产品结构、消费结构,促进国内产品升级和消费升级。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转变以营利为目的的狭隘思维,明确进出口既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更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思想。

(二)推动经济增长必须树立均衡发展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常选择某某优先的发展战略,虽是国情所需,但在优先战略实施过程中却未能解决好区域之间、产业之间、阶层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是一种均衡理论,注重区域均衡、产业均衡和阶层均衡,推动经济增长必须树立均衡发展思想。

  • 实施优先发展战略必须切实兼顾其他区域、其他领域、其他地区、其他行业、其他阶层

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条件下,优先发展战略必然会在政策和资源方面进行选择性投入,投入差距必然造成发展差距。社会是一个系统,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实施优先发展战略的同时必须依据均衡原则切实做到统筹,即“一个都不能少”。兼顾的做法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反向施策,即加大对落后地区、落后行业、落后领域的投入,这样才能保证发展的平衡性,并提高统筹水平;而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最直接的办法是提高他们分享公共服务的水平,在市场效率优先原则下,只有提高低收入阶层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才能为他们提供平等化的社会晋升条件或机会。

改革开放后,各地积极发展工业,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形成了全民全域工业化格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农民转移就业,城市化快速发展,我们看到了工业化的繁荣景象。但是,大量低端产业、污染产业、高耗能产业遍布城乡,这种遍地开花式的工业产业布局违背了依据资源禀赋特征和历史文化传统进行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更造成低端产能过剩,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进一步弱质化。

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遵循自然禀赋特点和历史文化传统进行差异化布局,改变全民全域工业化局面。国家在经济布局上应进一步开放市场、鼓励市场竞争,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差异化产业布局;同时应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由中央政府联合地方政府通过财政制度对相关地区和行业进行补贴,以保证竞争力弱但社会必须的产业获得平等发展机会。社会生产是一个完整系统,高收入地区和高利润产业对低收入地区和低利润产业进行补偿是生产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发展生产力必须首先解放生产力,这就必须做好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而这些成就是在巨大的投入和消耗基础上取得的,我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重大关口。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实现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要求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只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取得较高水平,才能促进经济文明质、量同升,生态文明真正得到实现。

(三)推动经济增长必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科学技术既是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条件。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指出,科技的持续发展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我们必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发展方式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现代经济发展的每一个进步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必须把服务于生产作为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第一要义。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就是为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服务,就是为建立完整而且随着经济发展能够不断向上演进的国民经济体系服务。

科学技术无论怎样发展,都是服务于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生产的目的是消费,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也是消费。以改善和提升人民的消费需求为目的,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有利于在产业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方面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不断升级。

在国际化大背景下,竞争是经济发展的主题。竞争的直接工具是产品,同样的产品,使用价值高的附加值就高,竞争力就强。改善和提升产品的使用价值,必须依赖科学技术。全球化条件下,科学技术研究就是为取得竞争优势服务的,树立科学技术为竞争服务的思想,是中国在国家和企业宏微观层面都必须建立的思维。

(四)推动经济增长必须树立货币资本为职能(实业)资本服务的思想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在货币与商品的对立中,如果没有商品,货币也只是货币。货币流通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必须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现实交易中价格经常与价值不符,使货币投机成为可能,信用的发展更加剧了货币的投机性。如果制度安排不合理,大资本以某一种商品的生产经营为载体,进行价格炒作,就会使生产成为流通的附庸、职能资本成为货币资本的附庸。这种脱实向虚的发展模式必然造成高杠杆和债务违约,是经济发展的毒瘤。

货币不会自行增值,商品一旦生产出来也不会再增值,变化的只是价格。价格变化改变的只是买者和卖者的财富转移,并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如果一个社会,职能资本受制于货币资本,为货币资本服务,必然将整个社会置于货币创富的迷梦中,一方面消减了实业资本的盈利空间(融资成本过高),一方面增加难以预料的金融风险。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化解债务危机,必须让货币资本回归为职能资本服务的本职,所以必须坚决控制债务规模,抑制价格泡沫,严厉打击堆积债务炒作资产价格的行为。

(五)推动经济增长必须树立以劳动者为本的思想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对劳动者的剥削,他指出,雇佣工人阶级为资本家阶级积累了巨额财富,自己得到的却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这是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树立以劳动者为本的思想,把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者地位、增加劳动者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价值观。

  • 把促进就業作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头等大事

马克思认为,是资本家阶级迫使劳动者过度劳动造成了产业后备军,“如果明天把劳动普遍限制在合理的程度,并且在工人阶级的各个阶层中再按年龄和性别进行适当安排,那么,要依照现有的规模进行国民生产,目前的工人人口是绝对不够的。目前‘非生产’工人的大多数都不得不转化为‘生产’工人。”就是说,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只要合理安排生产和劳动,就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并合理分配国民收入。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会面临企业破产转型、员工转移就业等问题,国家必须把就业放在重要位置,并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转移和安置。

迫使员工过度劳动是一种严重的剥削行为,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这种行为如果普遍化,必然会出现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家积累财富,雇佣工人积累贫困”的现象,并造成整个社会效率下降,党和政府遭遇信任危机。过度劳动还会造成科学技术地位下降,使创新不被重视,降低国家竞争力。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必须严格劳动就业制度监管,出台相关制度法规,敦促劳动、司法、工商、公安、工会、妇联等部门联合起来建立督查机制,严查迫使劳动者过度劳动现象,切实保护劳动者劳动权利。

市场经济崇尚竞争,知识和技术人才越来越受重视,简单劳动者地位下降,价值分配中也难以获得较高份额。大量的简单劳动者主要依靠体力参与劳动过程并主要依靠按劳分配获得收入,他们中大多数人是社会中的低收入者。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然要依靠简单劳动者来支撑发展,所以尊重简单劳动,赋予简单劳动者更多的权益,不仅符合他们的贡献,而且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保护简单劳动者利益,应该在遵循市场选择基础上,由相关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标准,比如说以上一年全国平均工资或者某一地方平均工资作为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在劳动时间、工作条件、津贴补贴等方面做出要求。在资本面前,简单劳动者往往处于弱势,这时就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规则为简单劳动者提供保护。

参考文献: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Chinese

under Marx's theory of reproduction

Abstract: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China's economy to pursu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Its goal is to correct mistakes and imbala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stablish a more reasonable new 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and put China's economy back on the track of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Marx's reproduction theory is a production equilibrium theory. Its theoretical elaboration of reproduction equilibrium development helps us to form a correct idea, establish a correct theory, and adopt a correct method when advancing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re meaning and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Marx's reproduction theory, and holds that Marx's reproduction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s theory of reprodu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of promoting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from five aspects.

Key words: Marx's reproduction theory; The new normal of Chinese economy;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猜你喜欢
马克思供给理论
最有思想的句子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供给侧”何以流行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盛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