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语文

2019-09-10 07:22史绍典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19年4期
关键词:太史公司马迁语言

先讲一段“故事”。许多年前了,大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吧,我跟北京张必琨先生有较多交往。张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出身,古文功底深厚,文言文教學尤其了得,我们经常在一起活动。某日,先生颇有情致,出一谜语,谜面“司马迁作书”,谜目“打一人名”,然后自揭谜底“史绍典”。“司马迁作书”怎么就是“史绍典”?先生说,读读《司马迁自序》,就能解出了。读《司马迁自序》,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说,我呀,不敢推辞先人(司马迁之父),正是要“绍”“正”“继”“本”,而这里《易传》《春秋》《诗》《书》《礼》《乐》,正是六经之典籍,作书(写《史记》),不就是为要“绍”典(典籍)吗!这就明明白白言明司马迁(太史公)作书(写《史记》)之要旨了。岂不就是“史绍典”?

这里一方面是必琨先生之机敏,更重要的是他对“书”的娴熟。先生自言,对于读书,他是下过苦功夫的。所以他在文言文的教学上,张扬“诵读”。“诵读,是熟读和背诵的合称。熟读者,拿着书边看边背,背不出就看几眼;而背诵则必须离开书本。”当年周正逵先生教材的实验,正是循着这条路子走的。

把字放在“文”里,放在故事里,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语言实践)里,学生于趣味盎然中,自然收获了识文断字。

我以为,总起来说,语文应该是识文断字,作文做人的。

你要佩服古人的造字,说来有意思,传说史姓的始祖,就是黄帝史官、造字的仓颉(另说为周朝太史官尹佚。史姓,与始祖从事的史官的工作有关),你看这个“语”字,许慎《说文解字》,“论也,从言吾声”。吴大澂解说最为确当:语,从言吾声,本义作“论”解,乃有所叙说之意,故从言。又以吾即我,语在向人表达我之意思,故语从吾声。“文”,许慎《说文解字》,“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朱骏声则以为,文,“今字作纹”。错(交错)画之纹饰也。

所以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之说。

“语”在向人表达我之意思,即吾之言。我之意思,是我的观察(视角、胸襟)、我的思考(思维、意识)的结果。因此,它是自我的、独立的、独到的,是“我说的话”。那么语文就是要教学生,用“我的话”,来表达对对象的看法。

文,则在纹饰之美。得体、准确、精当,文质彬彬。

直接地说,语者,吾之言也;文者,言之美也。语文,就是用我的话,把对象说得得体、准确、精当。这个对象,就是你的所读、所见、所思、所感,等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这里“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形成个体……”“发展……能力”,云云,实际就是“吾之言”的放大!

(责任编辑 / 刘金华)

猜你喜欢
太史公司马迁语言
“太史公牛马走”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