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翾霄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国内教育各界就核心素养展开了广泛讨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逐渐形成。本文主要探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体现和具体做法,旨在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掌握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有助于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增强知识与技能,还能够满足学生综合性品质的发展需求,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历史老师应通过历史课堂让学生重新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通过讨论理解和对历史背后哲理的体悟,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和探究历史真相,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本文就历史学科素养如何在课堂中得到体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二、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一)教学理念有创新,学生参与需积极
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很关键。首先,通过教师重点引导并给学生进行合理分工,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与探讨,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抗日战争》这课的教学,教师课前先将学生划分不同学习小组,设置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剖析总结这次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发动民众、全民族抗战、国共双方结成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以及抗日战争的正义性等多方面因素,要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次战争日本是非正义的一方,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正义必胜的结论和道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讨论得出这次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同时,还要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去理解这段历史,让学生从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所以,教学不能循规蹈矩,要用创新的方法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他们主动探索并思考,促进核心素养逐步提高。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因材施教重评价
目前历史教学教学大多数老师仍然用素质教育的眼光来审视当前历史课堂,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学生仍没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体。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较普遍;二是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较单一。课堂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究机会较少,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三是课堂评价较单一。评价基本上仍以单一的“考试”为主要依据,评价的个性化和动态化很少体现。以上问题的结果是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低下等。所以,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等多种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比如,在教学《戊戌变法》时,教师可以先介绍变法的相关背景,用课件的形式将背景知识展现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通过视频的视角吸引力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如,在教学《解放战争》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播放《解放区的天》等歌曲,用歌曲渲染气氛。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活动,结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参与,这样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获得更加显著的提升。
(三)重视教学人文性,三观培养很关键
历史学科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充分体现这门学科的人文性。要让学生以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培养目标,从而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实现“教书育人”为根本任务和目的,最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和拓展,三维目标是对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宏观要求,而历史核心素养是对具体史实分析认识的直接武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当前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已经构建起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很多老师已在主动尝试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贯穿始终,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人文素质。
(四)整合内容突特点、知识体系科学化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更加注重“双基”的作用。因此,对教材知识的重组整合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和能力。高中历史编排的突出特点是知识的时序性和时空性为专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整体史观,充分体现其整体意识,培养学生搭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因此,整合教材内容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老师综合能力的体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一定的跨越性和跳跃性,对于没有通史概念的的学生而言,内容多、难度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决不能按照教材顺序一成不变地去教,如果不懂得如何整合归纳知识,让知识形成一个体系,那么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灵活地使用教材,如何对教材进行整合,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怎样有效整合呢?我做了如此尝试:(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在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其结构进行调整或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或补充,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结构,从而增强学习效率。(二)、教师要深挖教材,更要将课内外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并做到融会贯通,决不能根据个人兴趣决定授课内容的多寡。(三)、教师备课既要遵循大纲和教材的顺序,还要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方法,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总之,教师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各种方法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更好的达成新课标要求,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
[2]朱輝.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