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09-10 02:55王伯建
高考·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自主学习能力

王伯建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认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应用很有意义。应该注意创建符合教学本质的问题情境,合理搭配合作小组的成员,数学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讨论活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此外还应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问题情境;小组成员;自主学习能力

引言:合作学习需要多人参与,是各个教育要素动态互动的过程,促进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合作学习的内涵主要有两点,第一,合作学习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小组学习,突出同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思维方式以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为主要依据。第二,合作学习是一个动态的互助学习的过程,同学们要共享经验、知识和思考方法。

一、创建符合教学本质的问题情境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学习情境的设计是重点内容。良好的学习情境会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直观和准确的理解,探知知识要点也会比较容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强化同学们记忆知识点的效果。在交流与讨论活动进行的环节中,数学老师仍然可以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突出知识点的本质属性[1]。创建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者是视频,也可以为同学们展示激发兴趣的案例,增加社会热点话题,也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故事。以三角函数周期性知识点的讲解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周期函数基本定义,掌握简单周期函数的周期的求法法。此时季节变化、潮汐变化这些具有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就是创建问题情境的素材,之后可以将三角函数线作为基础条件,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当角的终边不变,如果角度增加了2kπ或者是减少了2kπ,那么这两个角的正弦函数值是否仍然相同。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投入到讨论活动中。

二、合理搭配合作小组成员

小组合作教学活动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其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开展学习活动之前教师会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但是划分的依据却不是十分合理,只是简单的按照座位顺序进行排列,划分的依据是是性别、成绩。这些划分依据不够科学合理,在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方面没有起到显著的作用。这是因为人员安排不合理,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就不能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可以发现各个小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小组在讨论时气氛比较沉闷,而有的小组却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能力发展是不平衡的。为此要重视合作学习人员搭配问题,仔细了解个体特点,让合作学习的目的得以实现,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有很大难度,个体在学习数学方面存在不同的问题。比如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依据,将优劣明显的学生搭配起来,这样相互交叉,让学生们学会更多的数学知识点。

三、老师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会大大丰富学生的经验,也会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仍然不能真正解决所有的问题,难免会遭遇思维瓶颈,此时讨论活动就无法继续下去,所以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以《排列组合》的教学为例,一组学生讨论的问题是排列与组合的差别。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是分别明确排列和组合的含义,而且也分别掌握了单独使用的方法,对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仍然不是特别理解,在一些判断问题上也会经常出错。此时老师就应该适当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为大家引入比较维度,运用图表详细呈现不同,让学生分析自己是在哪个维度的判断上存在问题。开展小组探究活动不能脱离老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讲授例题,让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详细的探究,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点,掌握本质问题,促进个体积极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效增加学生的思想感悟。

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构建学习体系

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生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在集体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优化学生的学习理念,提高个体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会深化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真正做到取长补短,把握知识点的关键内容[2]。比如在教学随机抽样知识点时,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将戴眼镜这一生活现象增加到教学活动中,求出班级中的近视率,之后再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过的统计知识,将此作为学习新知识点的感性支撑,另外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自主学习随机抽样的概念、方法和试用范围。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深刻理解,之后再带领学生攻克数学知识中的难点问题。在设计展示方式时要以小组为单位,并要求每一个小组都积极参与,对于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要共同完成,展示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分享知识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也要提醒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切实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五、设计具有引导作用的讨论问题

从理论层面来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依靠组内学生的知识基础,95%以上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但是达到这种效果必定需要延长教学时间,从现实层面来说,这是不太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讨论探索的过程不可避免会进入一些思想误区,走出思想误区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所以老師应该设计具有引导作用的问题。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学习为例,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还要学会数学表达方式,此外还需要掌握的是判别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其中判别方法也是小组讨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设计导学问题时,要注意具体化问题:妈妈想给女儿做一件衬底,母女二人一起来到商店,妈妈问售货员做一件衬衣需要多少布,售货员说三米够了。设计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螺旋式地学习相关知识点,帮助同学们充分了解必要条件的涵义。

总结:综上所述,高中阶段青少年心理上的高考压力十分大,大家都迫切想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而数学这一学科知识点十分深奥,有效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解答一道数学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时间是宝贵的,如果将大把时间花费在一个学科上,会加剧整体成绩不理想的情况,而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高中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刘永.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98.

[2]宋磊.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8(18):42-43.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自主学习能力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培养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论形成性评价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