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岩
摘 要: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重要的学生资助手段,成为当下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推动力。围绕2018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就生源地大学生助学贷款各地坚持“精准资助,应贷尽贷”的原则,充分发挥生源地大学生信用助学贷款作用,助力教育扶贫攻坚战,帮助贫困大学生圆大学之梦。
关键词:生源地;大学生助学贷款;问题;策略
2018年3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18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要求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推动学生资助工作迈上新台阶。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重要的学生资助手段,成为当下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推动力。当前,围绕2018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各地坚持“精准资助,应贷尽贷”的原则,充分发挥生源地大学生信用助学贷款作用,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能够上学且能上好学,助力教育扶贫攻坚战,帮助贫困大学生圆大学之梦。但是随着国家助学数额和受益学生人数的持续增长,不难发现一些问题浮出水面,需要采取有效策略确保大学生助学贷款的良性健康运行和发展。
一、我国目前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现状
国家助学贷款、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借款等是目前我国对大学生资助的三种形式,其中国家助学贷款是最主要的形式。常用的大学生助学贷款一般有两类: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自1999年5月13日发布《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断完善,先后发布了《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关于调整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相关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若干意见》等,历时15余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了高等学校贫困大学生的助学贷款政策体系。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支持下,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金额以及贷款人数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目前,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存在问题
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前提,就是对贫困学生的认定,其关键就在于要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分配资助资源。只有不断地提高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可信度,才能够让贷款管理模式更为科学合理,才能够让该项工作落到实处。然而,在此项工作的开展中,一些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贫困认定可信度缺乏精确性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中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有一定的程序,涉及个人信息以及学校、资助中心、乡镇、社区等多个部门审核认定。但生源地助学贷款其只面对贫困学生,并不牵扯他人的利益,因此,对于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通常审核机构都会予以通过,对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做不到核实的落实到位和精准性。
2.个人信用体系存在问题
由于生源地助学贷款并不需要担保和质押,对于贫困贷款学生的个人信用和共同贷款人的信用度缺乏考虑,因此,这就使得一些贫困生的家庭产生对政府救助的依赖心,在当今精准扶贫大战略的实施下,“扶贫”更要扶“志”成为最终的目的。同理,对于不具备担保能力的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由于信用体系并未建立,因此,隐形的贷款风险问题日渐浮出水面。
3.思想观念模糊
对于尚未有偿还能力的贫困学生来说,对于贷款的责任意识薄弱,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还款责任是由父母承担,从而对自己的主要偿还责任模糊不清。在现实中,一些已经走上社会并具备赚钱能力的学生,并没有积极还款或者是一再拖延,从中映射出学生的诚信问题。当然,本身就业带来的较大压力也让学生困惑频生,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贷款还款责任意识不强。与此同时,家庭的认知也存在问题,怀有侥幸心理,认为政府将来能够减免。
4.贷款对象信息体系不完善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外出打工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由此,一些贫困贷款学生也随着父母东奔西走,这就使得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常常会发生变化,给贷款催收工作带来困难和难度。
5.约束机制滞后
之所以出现一些贷款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会拖欠还款,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脱节,衔接不够。
三、解决生源地贷款问题的对应策略
1.健全和完善认定机制
作为生源性助学贷款工作的首个認定环节,必须要加以健全和完善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机制。高中学校评议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做到对贷款人数和贷款额度“年预测”,对提出申请贷款的在校学生家庭情况和个人情况“摸清底”,根据贷款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贫困学生学习实际“划分贫困认定等级”,建立信息库,在每年正式办理助学贷款时,可以按照认定等级确定先后贷款对象。推进实施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政策,让贫困家庭认定具有可信度。
2.完善贷前贷后管理制度
为催收贷款、还息、清息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积极实行助学贷款台帐管理制度。及时做好贷款催收、提前还款、合同变更和信贷台帐信息维护工作。对借贷学生和家长进行动态跟踪,避免断联。保持贫困贷款学生档案管理规范完整,确保及时、真实和完整上报档案材料。
3.构建完善个人信息体系
构建与学生、与高校的联系机制,形成高校——生源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之间的信息反馈。建立生源地信用贷款中心——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机制,及时反馈信息,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
4.加强诚信教育降低贷款风险
为了最大限度避免学生“有贷不还”或“延期拖贷”,强化家长的担保意识和学生的还贷意识,通过讲座、家长会、咨询会等方式做到贷前、贷后的政策宣传和诚信教育。以提前通知和跟踪催缴相结合的方式“提醒”预到期贷款学生,与相关部门建立联系,协助督促做好贷款催收贷款任务,将贷款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易佑斌,范湘娟.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还贷调查及对策研究———以S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2017(6):61-72.
[2]徐英,白华.国家助学贷款体系的演变、缺陷与优化路径[育评论,2017(12):62-66.